你在这里

默克尔访日展示异于以往的中国观

德国总理默克尔刚刚结束两天日本之行。这是默克尔执政13年来,首次专程访日。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致辞欢迎默克尔时说:“非常高兴默克尔总理远道专程访日。”

日本各大传媒对默克尔访日的报道虽然缺乏热情,但也做了广泛报道。迄今为止,默克尔访问中国达11次,而这只是她第5次访日。默克尔此前访日,多是在访华时顺道,或为参加国际峰会。

默克尔此次访日,是籍2月1日启动的日本与欧盟《经济合作协定》(EPA)之机,强化与日本的经贸合作。默克尔此次访日,谈及中国,立场与观点都异于以往,引起日本本地和国际媒体的关注。默克尔在与安倍召开的联合记者会上时说:“德国支持日本致力于印度太平洋的和平与安定,这也与中国的领土野心有关,我们必须与中国紧密合作,但简单地推进则令人困扰。”

默克尔曾明显冷落日本。2015年,默克尔出席日本北海道峰会时,安倍问默克尔:“你去过中国多次,但为什么总是不来日本?”默克尔答:“日本每年更迭首相,我想见了也没用。”默克尔过去4次访日,几乎每次不是以二战后德国与周边国家和解的过程来奉劝日本向中韩诚恳道歉,便是在核电政策上与安倍争论,以至于中韩传媒大作文章,日本传媒和舆论却冷眼相看。

日德关系

日德有超过300年的交往历史。官方正式交往也超过150年。尽管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起就积极学习德国的法律、科技和艺术等,但随着历史上欧洲各国的兴衰,日本与德国关系或敌或友,例如一战时日英联盟对德国宣战,二战时日本却又与德国、意大利结盟。

二战后1951年日本与西德建交,两国也都作为战败国实现了奇迹般的经济复兴并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1973年日本也与东德建交,1990年东西德统一后,日德关系主要以与西德的外交系统延续至今。

日德国土面积、人口、政治体制相近,国际地位和经济发展模式类似。日本GDP(国内生产总值)虽比德国略高,但日本对德国较“热”、德国对日本较“冷”。德国是日本对欧洲贸易的最大对象国,而中国是德国对亚洲贸易的最大对象国,日本居次。例如日本进口汽车量排行榜前3位全是德国汽车,但比起东京大马路上比目皆是德国车,日本车仅占德国汽车市场10.2%(2017年的统计)。

日本对德投资一向也比德国对日投资多,英国决定脱欧后,日本于2017年增加对德投资,总额是德国对日投资的7倍多,相差悬殊。同年,旅居德国的日本人近4.6万人,而旅居日本的德国人仅约7千。

改变政策

不过,随着近几年德国与美国疏远、英国脱欧、法国内政不安,加之欧洲经济低迷与局势飘摇,默克尔在德国的威望也在下滑,她开始重视原来视为竞争对手的日本和已执政6年的安倍政权。去年6月默克尔在德国议会演讲时,首次展示了重视日本的外交政策。

对这次默克尔没访问中国并在东京展示不同以往的对中国观,日本自由记者森本毅指出:“促成默克尔这次专程访日并改变对中国不同立场与观点的关键原因,还是默克尔过去几年吃足了德国高科技被中国窃取的苦头,连国家安全技术也面临被中国窃取的威胁。”他认为,默克尔在国内支持率下跌,被迫放弃执政党魁地位并谋求所有利于国家利益的途径来争取政绩,也是默克尔这次专程访日并与庆应大学的学生对话等首次讨好日本舆论、显示重视日本政策的变化背景。

默克尔2月4日通过与安倍约45分钟会谈,确认了加强两国合作伙伴关系,为国际社会和平与繁荣作贡献、紧密合作维护自由开放的经济系统和法治下的国际秩序、反对单方面试图用力量改变现状等双方意向,决定利用2021年日德交流160年的契机来加强两国相互理解和交流,推进日德尽快缔结《军事情报保护协定》(GSOMIA),加强两国安全和国防合作等政治关系。

传媒议论

《产经新闻》2月4日引述外务省官员的分析说,针对中国通过收购德国企业等盗取德国技术的手段,默克尔一方面加强了限制欧盟以外国家对德国的投资手段,一方面虽比英、法“慢半拍”,但也把与日本加强两国国防关系作为重点国策。分析还说,默克尔表示理解日本批评中国东中国海、南中国海的行动是试图单方面改变现状,说明了欧盟已加强了涉入印太地区的关心。《产经新闻》形容“曾‘亲中’的默克尔在东京指名牵制了中国”。

日本销量最大的报纸《读卖新闻》2月6日的社论指出,日德作为共享自由民主价值观的主要国家,必须携手维持国际秩序安定,默克尔访日是修正曾过度倾向中国的姿势并缩小疏远了美国而需要靠近日本的距离。

《日本经济新闻》的社论说,“德国曾展示与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合作的强烈关心,但最近中国强迫外国企业技术转移的姿态和收购德国企业的忧虑,引起德国社会的警惕正在扩大,使得默克尔开始了需要更好平衡外交的意识。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强硬通商政策和中美贸易摩擦激化之中,为了寻找守护自由贸易的合作伙伴,默克尔看来重新评价了日本”。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