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官职是谁家的?

在皇权政治之下,官职是谁家的?其实不言而喻,就是皇帝家的。所以,钱穆先生说,在秦汉时代,朝廷的官职设置,还有家臣的痕迹,九卿之类,大抵围绕皇帝家的需要安排。所以,西汉的鲍宣说,官爵不是皇帝的官爵,而是天下的官爵。是说错了。天下的官爵,但天下是谁的?还不是皇帝的。汉宣帝说,他与两千石(地方官)共天下,那是客气,两千石可千万别当真。

所以,皇帝一般都趋向于想用谁就用谁,看不上眼,就一脚踢开。天下是我的,天下的官爵,当然也是我的。如果朕说了不算,比如像魏晋南北朝时,让门阀们把显耀之职都给垄断了,皇帝当的,就不那么惬意了。

比较正常的情况,是既不能臣子垄断,凭着比爹,就可以做官,无需看皇帝的脸色。也不是让皇帝随性而为,想给谁就给谁。把住这两条线,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皇帝好,可以尽可能多的把贤才选入官僚队伍,让皇帝的天下坐得更稳。说来说去,还是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为了这点,皇帝如果明白一点,就得收收自己的性子,不能凭自己一时的好恶,胡乱赏官儿撤职。任免官员的时候,尽可能跟有关的官员,尤其是百官之长宰相,商量商量。尽可能讲究一点程序,一点晋升的规矩。

所以,正常的王朝,多少是会讲究一点文治精神的。所谓的文治精神,就包含了官员任免的程序。就算皇帝有自己的好恶,但必须尊重宰相以及负责部门,比如吏部的意见。

宋代承五代之弊,从一个骄兵悍将跋扈,文治荡然无存的年头,跨入新时代。虽然赵匡胤本人,是想重建文治,但是,连他自己都是一介武夫,要想克服原来的积习,也不太容易。

幸好,赵匡胤有赵普这个半吊子、但很明白事理的文人,来帮他的忙。在重建文治的问题上,赵普的功莫大焉。有一次,赵普推荐一个人为官,赵匡胤恰好讨厌此人,明确表示,不用。第二天,赵普仍旧以此人进奏,还是推荐他。赵匡胤发了武夫的脾气,把奏本接过来,撕破扔在地上。赵普一声不响,默默地把奏本捡起来。第三天,把被撕破的奏本粘巴粘巴,再一次进奏。这回,赵匡胤终于明白了,顺从了赵普。

还有一次,有某臣子循例该升迁了,赵匡胤也是很讨厌此人,拒绝给此人迁官。赵普一再坚持,赵匡胤又犯了武夫的脾气,说,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样?可赵普还是坚持,一点都不让步,最后,还是按规矩给此人升了官。

赵普坚持的,就是规矩,想要磨掉的,就是赵匡胤这个武夫那种随意而为的毛病。而赵匡胤呢,虽说时常会犯毛病,但毕竟跟赵普有个共同的重建文治的目标,所以,两人杠到最后,还是他妥协了。由此,形成了符合文治精神的规矩,整个宋代,相对于其他王朝,总的来说,在这方面,都显得好一点。

尽管如此,宋代的文治精神,依然是为了君主的利益而存在的。讲到别的地方去,都属于想多了。以宰相为首的文官,用程序遏制皇帝的随性而为,绝对是符合皇帝的长远利益的。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