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人的电饭煲情结

几年前,半岛君看过一个印象很深的生活旧物展,展览展出了陈旧的、已淘汰的洗衣机、熨斗、冰箱、黑白电视等等,有趣的是,策展人把这些小家电和生活的连接也写了下来,这里面,我特别记得一个白色外壳被晒得焦黄、盖子合不上的电饭煲的故事:

上世纪的90年代,很多移民都会抱着一个电饭煲上飞机,其实亲友已经跟他们打好包票,外国的超市也能买到电饭煲,不用担心,但他们还是带了。

大家下机的第一件事,就是煮一锅热腾腾的米饭,配豆豉鲮鱼,只有味蕾被照顾好了,人,才能在异乡安然住下。

尽管这段经历隔着很远,但我还是能感受到,那种“家里有煲,煲里有饭”的踏实感,多么的熟悉、温暖~

读小学5年级,半岛君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是先帮爸妈洗米煮饭。

厨房里,透着夕阳暖暖的光,电饭煲飘起阵阵饱满的饭香,我一个人,伴随着喂饱家人的幸福感,看书写作业,然后等爸妈下班回家炒菜,吃饭。

上了中学后,我因为学习上的迷茫和压力,常常和家人吵架,有时候不想面对,故意拖延时间不回家,但每次到了饭点,就会收到妈妈的短信:“电饭煲都煮好饭了,还不回来吃?”

回到家,看到电饭煲亮着的保温灯,和桌上留的菜,再倔强的心也一点点柔软下来。

大学毕业了,我租了一个一房一厅的房子,终于过上了放飞自我的生活,小户型的好处就是住得舒适,不好就是不能开明火,要吃得简单,但有时路过邻居家,闻到饭热菜香,难免会羡慕。

后来我受不了天天点外卖,买了一个电饭煲和大堆腊肠腊肉,自己丰衣足食。

阿妈话,腊肠不用切,一整条和白饭蒸,熟了后,轻轻咬断,“吱,吱”,烫中带甜、酒香四溢的肉汁和油脂,穿过肠衣,喷射口腔的爆浆感,爽飞天!

想吃得香一点,可以煮煲仔饭,腊肉腊肠切片铺在饭面,蒸熟后,沿煲边淋一勺猪油,再次按下煮饭键,等几分钟,可以煮出金黄色的灵魂饭焦。

除了加腊味,我还加上自己爱吃的食材,像芋头和香菇,一次过集齐芋头粉甜、腊肠油香、菇粒鲜美的煲仔饭,味道层次更丰富!

吃腻了腊味,可以将饭面的餸菜变成冬菇鸡、滑蛋牛、马蹄肉饼、豆豉排骨…

中式口味吃多了,可以买一盒海胆鱼子,做日式海鲜丼,或者用牛油果和鸡蛋(一定要买可以生吃的鸡蛋),美滋滋地做一碗深夜食堂feel的牛油果拌饭。

有时间有心情的话,我也会做点复杂的焗鸡,买一只健美的走地鸡,加豉油汁煮就是豉油鸡,抹上盐粉可以做盐焗鸡,煮完后,一边抱着电饭煲撕扯鸡腿,一边煲美剧,来快活呀~~

以前,总觉得下班回家,最好的休息就是在沙发躺平,边刷微博,边等外卖。

养了电饭煲以后,每次发挥想象力搭配食材,闻着汤汁米饭沸腾飘出的香味,感到胃口在炖肉热粥里变得柔软妥帖,我就觉得自己在很认真地生活。

除了改善自己的饮食,半岛君还用电饭煲成功拯救了中国胃。

一个做贸易,长年在西班牙出差的朋友,经常跟我吐槽西餐有多难吃:“那海鲜炒饭就是一堆松松散散、没有米香的沙子,和国内的丝苗米饭没得比!”

有次她病得很严重,被迫回国休养,我哼唧哼唧地提着电饭煲,给她煮粥。

就是一碗简简单单的白粥,被她称为琼脂玉露般的美味,可能受尽折磨的中国胃和迟钝的味觉,更能敏锐地感知到米粥的甘甜和温稠吧。

上学,工作,出国,随着时间流逝,我们的生活场景一直在不断变化,唯独不变的,还是喜欢回到家里,吃一餐温暖的住家饭,而电饭煲也一直是照顾我们一饭一食的暖心小电器。这几年,电饭煲不断迭代更新,外观从单一的白色,变化到五颜六色,甚至无端端画一朵花称之为中国风设计,功能键也从“煮饭”、“保温”增加到蒸鱼、糖水、焖肉等十几个,已经不能叫做电饭煲了。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