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不解释,最伤人

前几天,一位当医生的朋友因为跟女友闹矛盾来找我喝酒聊天。

我问他为啥吵架。

他满腹牢骚地说了一下前因后果。原来在女友生日的时候,我这位朋友已经买了礼物,订制了蛋糕,万事俱备,只等下班。

但好不凑巧,那天下午有一场手术,主任医生让他搭一下手,他虽然有跟女友打一声招呼,可能会迟一点到,但没想到那场手术拖到晚上才结束。

他女友在咖啡厅干等好久,打电话又无人响应,心中自然颇有不满。

我朋友说:‌‌“她怪我没有把她放在心上,让这样的日子都草草了事。可我觉得她一点都不能理解我,医生这个行业时常突发情况。‌‌”

我听完笑着跟他说,这多大点事,解释一下不就完了,她也不是蛮不讲理的人。

但朋友倔得如同拉不回来的牛,硬是不低头去主动解释一下。

我耐着性子说:‌‌“她满怀期待生日惊喜,盼来的却是你的缺席,不跟你生气才怪。‌‌”

朋友回说:‌‌“但她得理解呀。‌‌”

我这脾气也上来了,直接说:‌‌“别总是要求别人来理解你,先看一下自己是否理解了别人。你不说,谁知道你其实真的有精心准备礼物,谁知道你是多么想给她一个惊喜。‌‌”

我朋友被我说愣了,犹豫了一下跑到一边打电话。

过了一会儿,喜笑颜开地跟我说他要去找女朋友了,留我一人在风中凌乱。

2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不吵架的感情最危险。

乍看费解,细想之下言之有理。

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有彼此的棱角,磕磕碰碰是正常的事情。

其实,感情中最怕的不是吵架,而是彼此有了芥蒂,还任其在心底发酵。

我家对门的张阿姨每次跟她老伴拌嘴吵架后,就怒气冲冲地来我家搓麻将,边搓麻将边吐槽她老伴的不是。

等气消了大半后,又匆匆赶回家,用张阿姨的原话来说,就是‌‌“要回去跟那死家伙对峙一番‌‌”。

一开始我对张阿姨的这个举动摸不着头脑,后面询问得知张阿姨和老伴之间有一个规定:有事别憋着,有误会就解释。

所以他们每次吵完架,即使心中再愤懑,总会腾留出一段时间让双方好好交流一下各自的想法。

他们就算白天吵架吵得上房揭瓦,晚上也能一起其乐融融地窝沙发看电视。

张阿姨如此说:今天的委屈自己憋着,明天的气也窝在心里,等不满积攒到一定程度了,两口子感情再深,也会崩塌瓦解。

遇事就敞开来说,就会发现心中很多过不去的坎都是自己给挖的。

把各自的不满摊开来说,心结理顺了,想法拎清了,多换位思考,积攒的愤然和失望自然也会消弭无形。

心的空间就那么大,及时清空心中愤怒、敌意和委屈,才能腾留出位置留给爱意。

有时,感情不是不敌时间,而是输给了一次又一次因为‌‌“不解释‌‌”而加深的矛盾。

3

我们经常说,懂你的人不必解释,不懂你的人何必解释。

这句话无可厚非,毕竟我们都渴望在乎的人能知我们冷暖,懂我们悲欢。

但如果用这句话来标榜和衡量一段关系的话,只会伤害彼此的感情。

在生活中,面对在乎的人,我们总会有这样的经历:

生自己爱人的气,爱人来问原因,却冷冷回一句:‌‌“没事‌‌”

明明心中介怀,却从不开口,只顾着闷闷不乐。

喜欢的人没有符合自己期望,却从不告诉对方自己更喜欢他如何做。

其实,再深爱再亲近的人,也难以完全感同身受,也没法每次都能瞬间明了你心中的那份欢喜和眉间的那一缕愁意。

倘若一个人以10分而论,能懂你三四分的人足以成为好友,能理解你七八分的,已经是‌‌“得之我幸‌‌”。

而每一次的吵架、误解都是为了给彼此了解剩下几分的机会。

宫崎骏曾说:‌‌“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相知相守无论谁都不会一帆风顺,只有一颗舍得付出,懂得感恩的心才能拥有一生的爱和幸福。‌‌”

是的,别执着于别人偶尔的误解,要懂得去感恩对方长久的知心。

我曾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的质问:

为什么你就那么笃定,自然地认为别人要理解你?不管感情有多深厚,完全的理解都是一个不可能成立的命题。

千千万万人,每个人都自成孤岛。或许我们该换个角度考虑,不理解是常态,理解了才是意外的惊喜。

抱着这样的想法,你会释然对一切的误会。

人生那么长,一味地要求别人的懂和理解,不如先多去理解他人的不理解。

4

我记得以前看言情电视剧的时候,每次看到男主被女主误会时这种常见桥段时,总会替男主着急:‌‌“哎呦,别拗啊,好好解释一下不就完了。‌‌”

当然,言情剧故事的结尾通常都是以幸福画上句号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感情不是在某一刻突然坍塌溃散,而是随着这样一次次的误解走向寡淡。

解释无论是否说得通,解释从来都不是多余的。

就如同张小娴说的:‌‌“如果我原谅了你,不是因为我听了你的解释,而是我仍然爱你,被你急于解释的样子感动了。‌‌”

每一次解释都说明了你对这份感情的看重,而她也会明白。

每一次解释都是为了给自己一次机会,为了能挽留住彼此的关系。

之所以要解释,因为最在意的人,值得我们如此做。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