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BMI 除了指导减肥 还是死亡率风险信号

跟你谈谈,正在流行的BMI到底是个什么鬼。

BMI全称叫Body Mass Index,即身体质量指数,是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所计算出的数字,这个公式诞生一百多年来,对其揭示疾病风险意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现在已为人们所熟知,尤其是在描述体型和指导减肥等生活场景中。尽管有研究表明,高BMI导致了2015年全球大概400万人死亡,但BMI与疾病和死亡率之间的确切关系,很少有大型研究支撑。

2018年10月30日,来自英国的研究者克里斯南·巴斯卡兰(Krishnan Bhaskaran)等人的最新研究就依托360万英国成年人(16岁及以上)的相关数据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以BMI指数25为界,其与全因死亡率存在着一个‌‌“J‌‌”形关系,最低风险位于21-25之间,超过25之后,风险比率会以每5个BMI单位1.21倍增长,且这种关联在年轻人中比在老年人中更强。

太胖太瘦都有风险

这个研究利用的是来自英国临床实践研究数据链(CPRD)的初级保健数据,为排除吸烟可能造成的干扰,以是否吸烟区分出两个研究群组,BMI25的临界点等相关结论就主要来自不吸烟组样本,包含了近200万人和19万死亡案例,当然,吸烟组的结论与之相似。研究者认为,尽管关联形式不同,但除交通事故外,BMI与其他所有死因类别相关,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疾病等。

而在预期寿命上,那些有着健康体重(BMI18.5-24.9)又不吸烟的男女,到40岁的时候预期寿命将分别达到82.2、84.3,这接近2016年预期寿命最高的国家的水平。与那些健康体重的人相比,BMI超过30的肥胖男性到40岁之后,预计将少活4.2年,女性肥胖者则少活3.5年,太瘦也不行,如果BMI小于18.5的话,那么男女预期寿命将分别减少4.3和4.5年,所以不能只关注减肥,还要注意太瘦的风险。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内分泌》杂志(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上。

BMI仅供参考

特别要指出的是,对于该研究中的BMI数据标准,不同地方可能存在着差别。比如18.5-24.9的健康体重范围,其实就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根据其界定,25以上算超重,30-34.9算肥胖,而根据原卫生部疾病控制司2003年发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和2013年原国家卫计委发布的《成人体重判定标准》,均将18.5-23.9认定为中国成人正常体重范围,24-27.9则为超重,超过28即为肥胖。

按照2003年控制预防指南的说明,BMI24的超重临界点是基于中国1990年之后开展的13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得出的结论,当时发现,BMI达到或超过24的话,患高血压的危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4倍,患糖尿病的风险是2-3倍,如果超过28,则90%的人会出现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等风险。

那为什么BMI标准在描述体型和疾病概率上可以有这样的差别呢?一方面,因为BMI标准本身是基于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得出的,就个体而言可能存在偏差,种族等遗传因素所导致的差异也会产生影响,另外,即便一个人确实肥胖,但究竟脂肪堆积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将影响风险的大小,脂肪堆积在内脏跟腰上,对身体的负担显然不同,这些就不是BMI所能讲清楚的了。

不过相比体脂检测仪器,以及更昂贵的双能X线成像测量法(DEXA),BMI这个简单又有用的日常评估工具,参考价值也是很大的。在实践中也可以结合腰围等进行判断,但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话还应以医生意见为准。

如何解读风险信号

尽管BMI与除交通事故之外的所有大的死因类型都有关系,但这个来自英国的最新研究发现,在某些具体疾病上,关系并不大,比如肺癌、脑癌和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等,还有一些像食管癌、胃癌、子宫癌、前列腺癌、肾癌等疾病,也与之没有线性关系。

并且,在精神类疾病和非交通事故的偶然性风险上,仅仅在24-27的范围之下,有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在BMI24以下,可能会出现越瘦的人精神类风险越高的情况,与之相关的因素可能是由于这些人自我保护更差,卫生保健条件缺乏等。

类似饮食、锻炼身体等情况,也有可能会影响BMI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但因为没有数据,这些因素的作用不得而知。但克里斯南·巴斯卡兰等人还是发现了年龄这个维度在认识BMI意义中的作用,甚至根据数据估计,对70岁以下的人来说,全因死亡率风险最低的BMI应该在23,而非不区分年龄时的25。

其实,用年龄的维度来评估体型,日常中也很常见,比如‌‌“中年发福‌‌”等现象,来自英国的数据也可以印证这点。据统计,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年龄中位数分别是42岁和43岁,健康体重人群则为33岁,偏轻的人的中位数年龄最小,仅25岁,这说明体重与年龄中位数大致呈正相关。

未成年人肥胖问题

此外,虽然未成年人未被纳入分析,但许多研究都表明,年少时BMI较高的话,成年后更有可能肥胖,比例可以超过90%,且得严重肝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2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大。但成年肥胖的人小时候不一定胖,显示出从小控制BMI指数水平,并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保持健康BMI的重要性。

BMI作为一个国际常用健康评估工具,早在2007年即被编入指南用于筛查和预防中国少年儿童肥胖,《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和控制指南》中为7-18岁的青少年设置了不同的供参考的超重和肥胖BMI标准。但2017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联合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还是指出,中国7岁以上儿童超重率从1985年的2.1%升到了2014年的12.2%,肥胖率则从0.5%增长到了7.3%,为成年肥胖埋下了隐患。

而根据2018年10月《柳叶刀》的一项全球寿命预测研究,到2040年,高BMI将与高血压、高血糖、抽烟等一道位列全球五大导致生命损失的风险因素。发展中国家的这一趋势正在增长,如果趋势继续,到2030年,全球人口可能有60%都超重或肥胖。来自英国的BMI与死亡率关系的研究为体重风险敲响了警钟。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