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面具容易长到脸上,世上总有癌变人渣

我有个朋友,孩子未来会去北京市西城区的一个小学读书。

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说,有能力在北京市西城区给孩子搞定一张课桌的,绝对是凤毛麟角。那里的课桌,比北大清华的课桌紧俏多了。

我这位朋友,非京籍,获得这张课桌,要提前很久布局,要花很多钱买学区房——北京西城区的房价里,包含了学位的价格。

1月8号晚上,这位朋友告诉我,孩子未来要上的那个小学,就是当天上午发生‌‌‌‌“校工‌‌‌‌”锤伤20个孩子事件的学校。他为此有些不安。当然,还有比他更不安的,比如那20个孩子的家长亲朋。

这难免不让人感慨:家长竭尽所能,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而这个最好的,却可能因为偶发情况在某一刻出现最糟糕的状况。没有比生命受到威胁更糟糕的事情了。

这个糟糕还会产生一些‌‌‌‌“副产品‌‌‌‌”,比如一些撕裂的场面:

第一个,学校在第一时间向家长通报情况的时候,不让家长录像。家长很愤怒,质问,发生了这么大事儿,录像又怎么?

第二个,事发学校一老师,与学生家长在微信群里互怼。原因是学生家长想关心一下受伤孩子,而老师则认为这事儿没有发生在自己班级,家长不如关心一下自己孩子的口算水平;她还质问家长,‌‌‌‌“您已经给孩子复习得胸有成竹了是吗?‌‌‌‌”

这两个场面都挺糟糕的,简直是灾难衍生的灾难,悲剧衍生的悲剧。

很多人批评甚至责骂这位老师冷血。

这位更关心自己班里孩子口算水平的老师算是冷血么?或许吧,但也可能她真的只是觉得事不关己,也可能只是佩戴习惯了某种面具——长期在家长群里拥有‌‌‌‌“光荣正确‌‌‌‌”的感觉,从而说话比较随意。

我没兴趣指责这位老师,倒有兴趣从这位老师顺口说出的话里,寻找包括我在内的更多人与她具有的共性。这个共性就是人们常说的‌‌‌‌“屁股决定脑袋‌‌‌‌”,一个人所处的位置,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价值观。

价值观,有时候可以解释为捍卫自己‌‌‌‌“利益‌‌‌‌”而产生的观念。

从那位老师的角度看,她的‌‌‌‌“利益‌‌‌‌”或‌‌‌‌“荣誉‌‌‌‌”系于自己班的成绩是否优秀,其中就包括孩子的口算水平。至于那些受到伤害的孩子,固然不幸,需要关怀,但是跟她的利益和荣誉并没什么关系。

那位家长竟然罕见地怼了老师,发出了很有意味的声音——受伤的孩子比口算成绩重要,甚至比孩子能否考上北大清华都重要。

这位家长说得极好,体现了人性,体现在人生意义面前的格局更大一些。

可是,我们无法强求别人‌‌‌‌“格局‌‌‌‌”更大。如今,家长在老师面前普遍是俯首称臣恨不得高呼万岁的,对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有些奢侈。

我倒是担心那位怼老师的家长,格局大,孩子还是在人家手里学口算啊。

这就是撕裂后的窘境。冲冠一怒之后,恐怕还得投降。

面具戴久了会长到脸上

另一个撕裂,是学校向家长通报情况时,不让家长录像的场景。

一位现场维持秩序的女士对家长们说:把手机都放下,不要录像。家长也忍不住冲冠一怒:孩子都这样了,手机的事儿重要吗?

这种撕裂跟上面的那个撕裂类似。这位不让录像的女士,在那个时刻,最大的‌‌‌‌“利益‌‌‌‌”和‌‌‌‌“荣誉‌‌‌‌”是维持好秩序,把事态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现场沟通场景不通过手机流出,是她的本能要求,而且并不具有恶意。

这个‌‌‌‌“本能‌‌‌‌”是处在某种位置上的人的本能,是条件反射式的,或程序设定式的本能——还是那句话,屁股决定脑袋。利益诉求的不同,荣誉所在的不同,导致了她缺乏对家长言行的‌‌‌‌“理解‌‌‌‌”和‌‌‌‌“共情‌‌‌‌”。

一定程度上,我们都会被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附着在这个位置上的利益或荣誉所‌‌‌‌“驯化‌‌‌‌”,驯化出一些缺乏人情味甚至缺乏人性的‌‌‌‌“本能‌‌‌‌”。

一个事儿被人做久了,人会被这个事儿异化,以至于——做生意的,以利润最大化为最高诉求,其他的便不再重要;当老师的,以自己手底下的孩子考试成绩提高为最大诉求,其他的便不再重要。维护秩序的,以控制住事态为最大诉求,其他的便不再重要。

本来,共同的敌人是那个行凶者,可是,在这个悲剧所衍生的悲剧里,数学老师和那位维持秩序的女士却跟学生家长撕裂了。大概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各自承担着这个社会分配我们的‌‌‌‌“角色‌‌‌‌”,时间久了,面具与脸,融为一体了吧。

比如,最近有篇文章回忆某落马高官,说这位官员当初在位时,对下属极为蛮横,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那些公司高层以及小鱼小虾,常表现出生杀予夺的官威。别人排队向他敬酒,他看都不看,根本不喝,别人在他面前卑躬屈膝,他坦然受之。

这样的人,被角色驯化以及自我强化自己的角色久了,就忘了自己是一个‌‌‌‌“人‌‌‌‌”。直到他落马被揭下面具之后,写下的忏悔录倒流露出了一些人味儿。

如果可以,我愿听人渣的故事

所以,有时候,简单说声‌‌‌‌“人渣‌‌‌‌”、‌‌‌‌“冷血‌‌‌‌”,不足以概括人性的丑陋和世事的复杂。

世上确有冷血到人渣以及魔鬼的人,比如那个在校园里攻击孩子的人。这样的人渣或魔鬼,枪毙都不足以弥补孩子及家长的创伤。

所以事情发生后,‌‌‌‌“喊杀‌‌‌‌”的声音当然很受拥护,甚至不愿意听人渣行凶的来龙去脉,并说出了‌‌‌‌“对小孩下手的人渣,不用听他背后的故事‌‌‌‌”这样干脆的话。

确实,不论出于何种原因,这样对孩子行凶的人渣都不可宽恕。但并非他的故事不值得一听。至少,我是想听的。我想知道他为啥伤害无辜的孩子。

目前,我能知道的就是,贾某,46岁,黑龙江人,大约是校工,传闻他的合同即将到期不再续签。更详细的故事,恐怕有也不会再有了。

在谴责这个人渣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地就站在了正义的一边。可是,听听人渣的故事并不必然地引发对人渣的同情,却有可能为防止下一个类似的人渣起到作用。

事实上,如今,‌‌‌‌“不用听他背后的故事‌‌‌‌”这样的提醒已显得多余,我们基本上已经没有机会听到那些‌‌‌‌“背后故事‌‌‌‌”了。

类似的事情发生过,行凶者的故事,媒体基本上不会去采写了,具体原因就不说了。

同样,呼吁赶紧处理这样的人渣,也是多余的,有关方面一定会从重从快处理的。

人渣是社会的癌细胞,举世没有杜绝人渣的良药。美国有校园枪击,日本有校园杀人,癌细胞值得研究,人渣的故事也可以听。若人渣的故事也不让听,我们能做的——

好像也就是在忘掉上一次的震惊和不安之后,被突然传来的消息,再震惊一下,再不安一下。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