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财政部以国债解“钱荒”导致通胀?

中国财政部提建议,以国债作为储备货币资产,调节人民币发行量。有学者警告,此举相当于逐步取代美元,人民币汇价可能会失控,甚至步委内瑞拉后尘,造成超级通胀。

由1994年开始,人民币发行量主要靠美元作为抵押,即在外贸赚到美元后,发行同等价值的人民币。

但面对中美贸易战升级,赚的美元逐渐减少,中国政府行开始用其它办法增加人民币供应量。

中国财政部国库司副主任郭方明早前在一个论坛上提出,今年要拓展政府债券的新功能,达到“准货币”的效果,即逐步减少依赖美元,改以中国政府债券作为人民币发行基础。

郭方明表示,政府债券要在满足政府集资需求的基础上,拓展宏观利率调控、金融市场定价、储备货币资产、利率风险管理等功能。财政部准备研究把国债与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操作衔接起来,扩大国债在货币政策操作中的作用,推动实际国债作为公开市场操作主要工具的货币政策机制,强化国债作为基准金融资产的作用,使国债达到“准货币”的效果。

有评论认为,财政部官员的言论目的是鼓励市场就人民币何去何从出谋献策,面对外汇储备持续收缩,人民币发行“去美元化”势在必行。

学者警告去美元化举动相当危险

独立经济学家巩胜利指出,长期以来人民币发行一直维持稳定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美元储备。

巩胜利:“它得到多少美元就用多少人民币去把它买回来,然后通过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来调节中国的货币市场。美元来的越多,放出来的人民币就更多。”

中美爆发贸易战后,中国的外汇占款持续下跌,去年11月更跌至接近8年来新低。巩胜利认为,如果贸然以国债取代美元解决钱荒,后果会相当严重。

巩胜利:“中国的地方债是个无底洞。中国有大概400个地级市,全都有发债的权利,如果中国管不好地方债,(人民币)很有可能崩溃。(造成)货币泛滥呀,像委内瑞拉,货币膨胀了超过1万倍。”

央行抵制去美元化政策

财政部官员的言论引起争议。有接近人民银行人士透过“财新网”提出反驳,认为国债不是清偿手段和支付工具,更不是“准货币”。

大陆时事评论员金仲兵表示,目前中国无论财政收入还是货币供应形势都相当吃紧,财政部和人行各有立场。

金仲兵:“双方这种隔空的批评目的都在于突出自己的地位。财政部希望加大国债的投放力度,央行觉得自己的人民币投放已完成目标。它们的做法其实都是有问题的。央行作为货币发行方,近期向市场发行了大量的货币,形成了新一次的货币大放水,财政部要解决的是国家在财政收入方面的问题。”

他认为,财政部的建议,实际上是一种越权行为,如果国债作为替代性货币的话,对于银行系统来说也是一种打压。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