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权宜之计

自打满清入关,大清的一个基本国策,就是不信任汉人。在关外早早入旗的汉人,倒是例外。反正,在旗的和不在旗的,在皇帝眼里,是两个世界的人。所以,朝中的官员,一律满汉双轨,满人掌印,汉人办事。重要的地方大员,一般只用旗人。八旗兵驻防全国要害地带,防的,就是汉人。绿营兵兵将分离,用他们的时候,再临时调配拼凑起来。即便如此,出征打仗,主帅也只能是满人王公权贵。虽然,哪一任的皇帝,都说自己不分满汉,一秉大公,但骨子里的猜忌还是满满的。

然而,太平天国造反,遍地烽烟,朝廷开始用汉人了。这个主意,据说是咸丰的宠臣肃顺出的,满人不中用,连带着原来的绿营也白给,没办法,只能靠汉人帮忙了。汉人也很知趣,各自回家练团练,曾国藩还把团练编成了湘军。一时间,能顶点用的,还就是这些汉人的土造军队。

所以,尽管朝中的汉人大臣,比如祁寯藻之辈,奴才习气不改,依旧一秉此前满清的意旨,对曾国藩多方猜忌,不肯给曾国藩督抚之位。但是,肃顺却想开了,满人不中用,不用汉人,用谁呢?难道等着长毛打进北京不成。于是,在肃顺的关爱下,曾国藩以及众多类似湘军的汉人军队得以成长起来,后来,又有了李鸿章的淮军,以及左宗棠的左系湘军。尽管这对于满人王朝来说,是没办法的办法,唯一活命的招数。但出主意的肃顺,依旧招来众多满人的不满,在肃顺得宠之际,众多满人王公亲贵,都恨他恨得牙根痒痒。

咸丰皇帝死后,西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拿下了肃顺为首的辅政八大臣,把肃顺送去见了阎王。但肃顺重用汉人的政策,西太后和奕訢都不想变,湘淮军依旧在成长。

显然,西太后一直陪伴在咸丰身边,知道所谓的重用汉人,不过是借用而已,充其量,不过是权宜之计。奕訢是道光皇帝诸子中最聪明的一个,对于兄长的苦心,自然心有灵犀。所以,肃顺被干掉,肃顺的政策却得以延续,也是正常,不这样,王朝的小命,还是保不住。

其实,尽管在打平长毛过程中,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他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朝廷早就安了心,一旦长毛被灭掉,就把湘淮军给裁撤了。在此期间,恭亲王奕訢,还努力整顿八旗,在他看来,只要把八旗用新式火器武装起来,自然以后就不需要用汉人的勇营了。

果然,太平天国的天京被攻破没多久,裁撤的谕旨就下来了。而曾国藩也真的把自己名下的湘军给解散了。只是,还有太平军的余部,还有捻军,朝廷还不能一时把淮军和左系湘军也一并裁撤。等到天下大体太平了,朝廷忽然发现,如果此时真的把淮军和左系湘军等等这类的勇营都裁了,那么这个王朝,也就没有武备了。八旗兵还在,绿营也还在,但还是一点用都没有,给八旗新式枪炮,人家就是不用,堂堂的八旗兵,连个土匪都打不了。

权宜之计,还得继续权宜下去。

即便如此,当家的西太后,还是不信任汉人。朝中最核心的权力,无论是军机处还是总理衙门,第一负责人,依旧是满人亲贵。尽管,办起洋务来,还是不得不用汉人,但是,让满人掌印,汉人办事的传统,一点都没浪费,还在延续。

一直到八国联军打进来,逃亡的西太后发现身边的由旗人组成的宫廷护军,连土匪在她眼前抢劫,都不敢制止,一直等到岑春煊带人过来,老太婆才松了口气。尽管如此,此后推行新政,几乎都得靠汉人了,西太后最信任的人,还是满人王公亲贵,第一号的,就是那个贪渎到家的庆亲王奕劻。能办事的袁世凯,想要办成点事儿,必须贿赂老庆,才能行得通。新政之中的行政机构改革,最终保留了军机处,同时剥夺了袁世凯的兵权,骨子里,还是对汉人不信任。

所以,西太后死后,摄政王载沣推出来的皇族内阁,其实附在这个内阁身上的,是西太后的阴魂。都到这个份上了,满人百无一用,干嘛都的靠汉人,金銮殿上的人,对任用汉人,一肚皮的小算盘,还是权宜之计。

还好,被利用的汉人,没有最后被权宜到底,最后,不犯贱了。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