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回銮,冠冕堂皇的形式

1902年1月,逃离北京17个月的西太后回到了紫禁城。尽管大清的国都已经残破,连作为门脸的前门楼子都被义和团给烧了,紫禁城,也被洋鬼子折腾得够呛。但是,迎接西太后的官员们,还是尽量把西太后经过的地方,一一加以粉饰,能用漆遮住的地方,都尽量遮住,实在不行,就扎上彩缎,再不就弄一座纸糊的楼阁。西太后喜欢的颐和园,虽然已经被俄国大兵劫掠一空,里面糟蹋的不成样子,这回也一一修复,好歹弄几件古董装饰物,摆在那里。

总而言之,官员们要让西太后感觉,北京还是她逃走以前的样子,一切,彷佛没有发生过似的,自然,这是西太后的意思。同时,也要自欺欺人地让老百姓觉得,皇帝和太后,只是西狩了一次,即去西边打了回猎,所有的耻辱和丢人,都一风吹了。这让冷眼旁观的西方记者,觉得很是滑稽。他们知道这是中国的规矩,源于传统,但奇怪大清的人怎么总是抓住自己传统中特别荒谬的东西不放。都混这个份上了,还要装样子硬撑。

显然,西太后心里不是不明白。她声势浩大地回銮之际,在不远的东交民巷的使馆围墙上,就有大批的老外在看热闹。那里,跟她逃走之时不一样,已经有了几支颇具规模的外国军队。因为义和团事件,万国公法规定的外国使馆由驻在国保护的条款,已经不适合大清了。使馆驻军,已经赫然写入了辛丑条约。只要再有什么意外,依当时大清的军力,这些外国大兵可以轻而易举地冲进宫里,把西太后像拎小鸡一样抓出来,就算侥幸逃走,出了北京城也有危险,因为从天津到山海关一线,都有外国驻军。

人们老说中国是半殖民地,其实,这个半殖民地,到庚子之后,才真的名符其实。从那以后,中国的事儿,只要跟国际事务,或者跟某国有关,不征得公使团的同意,就没有可能可以做。

经过庚子事件,多数西方国家,已经恨死了西太后这个老太婆,因为他们国家的国民,差不多都有在事件中死掉的。原来惩办祸首,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这个老太婆。但是,出兵最多的俄国人,却力保老太婆地位不变。由于俄国人的坚持,其他国家也就算了——犯不上跟俄国人翻脸。而保住老太婆的地位,大清付出的代价不菲,俄国人就此赖在东北不走,一直拖到1904年,日本人觉得危及了他们在东北的利益,才跟俄国人打起来。俄国人之所以不走,估计跟人们传说的中俄密约有关。在近代历史上,俄国人总是能用最小的代价,从清朝得到最多的东西。

西太后回銮,金碧辉煌的形式,是可以挽回这个老太婆面子的唯一途径。不管臣民们究竟怎样看,至少,在一部分愚民心中,太后还是太后,有太后在,大清就没有倒。毕竟,折腾了一回,大清的统治形式,还是依旧。愚民们,还是有指望。其实,此后清朝的新政,如果换掉了西太后,可能做得更好,但是,能换马的力量,只有西方。由于众口难调,加上有一个保守刁蛮的俄罗斯挡着,换马自然是不成了。至于改成什么样,怎么改,西方在意的人并不多。只要再别闹义和团,他们也就够了。回銮之后的清廷,闭口不谈庚子之耻,又有谁在乎呢,只要他们没把这个耻辱说成是自己的胜利和光荣也就行了。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