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臣子的卑微跟他们自己有关

虽说是王朝时代,但臣子上朝开会议事,一般来说是有座位的。在没有引进椅子(胡床)之前,行礼罢了,都坐在席子上,据周礼上讲,席子的层数,也是礼仪需要讲究的。东汉御史中丞、尚书令和司隶校尉专席独坐,地位特尊,人称三独坐。至于宰相或者三公,在皇帝面前,坐而论道,更是该有之事。有了椅子之后,大家就坐在椅子上,只是臣子的座位,要比龙椅矮上一点。宰相单独见皇帝,也是如此,事讲完了,皇帝赐茶送客。君主之间,客客气气的。

这样的习惯,一直延续到隋唐五代。五代之际,虽说是军人做皇帝,但依旧保持着唐朝的惯例,宰相议事,在皇帝面前是可以坐的。这倒不意味着这些武夫皇帝对文人宰相有所尊重,仅仅就是延续前代的习惯而已。虽说坐而论道多半谈不上,但宰相在皇帝面前有座位,却也被视为当然。

范质是后周的旧臣,从后唐开始入仕,一手好文笔,深得几朝的皇帝赏识,特别后周世宗柴荣,对他恩遇有加,贵为宰相。柴荣临死,范质为顾命大臣。然而,柴荣尸骨未寒,这边陈桥兵变,柴荣的爱将赵匡胤被兵士推为皇帝。事起仓促,范质还来不及反应,就被刀架在脖子上,接受了新主子。

换了新朝之后,范质还是做宰相,但在新主子面前,这个宰相做的未免有点缩手缩脚。毕竟,周世宗柴荣,是个雄才大略之人,伺候了那么多主子的范质,跟柴荣的确很投缘。现在换了一个武夫,他不知道该怎样应付,同时,也因为顾命的事儿,感觉对不起前朝。后来不做宰相了,死的时候,要儿子不请谥号,不刻墓碑。

不知怎样应对,就只能更加谨慎小心。宰相需要经常跟皇帝商量政务,不愿意见,也得见。每次上朝,范质都把要说的事儿,写成劄子,进呈上去,说是这样不容易出错,防止了随意说话,不严谨。进呈之后,就可以告退了,等皇帝看了劄子,下次再做定夺。这样一来,坐而论道的程序,就可以免了。时间一长,专门给宰相预备的椅子,也给撤了,赐茶这点事儿,也随着免了。

打这儿之后,宰相坐而论道之礼,就消失了,宋朝没有,此后的朝代也没有。到了清朝,军机大臣见皇帝,无论讲多长时间的话,都得跪着。以至于军机大臣的裤子的膝盖处,得在里面缝块棉花。

宋朝承五代之弊,一直在恢复文治,待臣子应该说也比较客气。但是,能不让臣子在眼前坐着说话,皇帝就会顺势撤掉椅子。所以,撤掉宰相椅子的事儿,有传说是范质在跟皇帝论道之时,皇帝借口有的字不清楚,让他辨认,随后让小宦官偷偷撤掉了范质的椅子。从此,范质上朝,就只好站着了。现在看来,这样的传说并不真,但真实的赵匡胤,也的确不想继续跟宰相坐而论道。能矮化臣子,就尽量矮化。

当然,这个矮化,也是臣子乐意的。只有在臣子刻意矮化自己,突出主子的高大的时候,这样的双簧才会沿着君尊臣卑的路线行进,而且越走越远。所以,到了后来,臣子在君主面前站着,已经不足以显示君主的高大了,所以,下跪就成了臣子的标配。不仅臣子见皇帝下跪,臣民见官,也得下跪。难怪清朝有人说,人生个膝盖,不就是为了跪的吗?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