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清华发起吸金千万研究“天河工程”解干旱被斥荒谬

由清华大学等联合推出、旨在通过“腾云调雨”解决西北干旱问题的“天河工程”,早前获国家正式立项,并拨款逾千万元人民币(约1,130万港元)启动研究,但近日被媒体踢爆涉“假大空”,甚至被专家斥为“荒谬幻想工程”。学者和舆论吁当局慎重投入,勿浪费纳税人血汗钱。

这项名为“天河工程”的项目,由中国水利专家、青海大学校长兼中科院院士王光谦发起。项目拟採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把长江流域丰沛的水汽云团截留,诱导到干旱的黄河流域下雨,实现“空中调水”,被媒体形容为“空中版南水北调”。据称,项目有望每年在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增加降水25亿立方米,这对于干旱的中国西北地区,不啻为大好喜讯。

被质疑仓促上马

据透露,天河工程于2015年8月由清华大学牵头发起,青海大学、青海科技厅参与,获青海省政府应承每年资助600万元(约680万港币)经费。2016年申请中国科技部“科技创新国际化环境”类项目;去年11月启动,获经费1,002万元(约1,130万港元)。今年3月清华与青海省、中国航天集团签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并先后在北京、深圳等地开研讨会,邀中外诸多科学家参加。

上月22日,内地科学网《气象学家实名批天河工程不顾质疑仓促上马》一文引起广泛关注,文章报道多名气象学家实名质疑天河工程,称其是“既没有科学基础也没有技术可行性的荒诞幻想项目”;上海官媒追踪报道,查询牵头单位清华大学、参与单位青海大学及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青海省科学技术厅,但对方或推搪不谈,或一问三不知。

涉事单位拒回应

清华大学负责天河工程课题的实验室称“科学辩来辩去,实验室对此没有回应”。青海省科技厅称青海大学是项目责任单位。青海大学科技处则称,天河项目是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与科技处无关。内媒邮件联繫王光谦院士但无回复。牛津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环境变化研究所博士后俞剑君认为,天河工程是影响地球生态环境的工程,其最大问题是没有评估清楚前仓促上马。

缺水碍发展 25年消失2.8万河流

外媒报道,中国现时面临最大的挑战不是地缘政治,而是缺水问题。数据显示,过去25年,内地北方有2.8万条河流及水道消失,多数河流流速大幅减缓或完全干涸。

去年冬北京逾百日没雨

黄河为中国第二大河流,现时水量仅为1940年代的十分之一,且经常无法入海。而被誉为北京“母亲河”、全长747公里的永定河,过去河面大而宽,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城市扩张、人口密度增加,以及上游开发力度加大,最终造成断流干涸。

在北京市郊,永定河的河道变成一大片淤沙的河床,一座为控制永定河水而兴建的水坝从未派上用场。保育人士曾沿河道步行700公里,形容“看到一条河没了水,就表示死亡”。

去年冬天,北京创下历来最长的无降雨、降雪纪录,达112天。一名在永定河岸种花生的63岁农民指出,多年前她开始务农时,常有幼童掉进河里淹死,但现在她要鑽井才能取用地下水。不过要取水都不容易,皆因北京附近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到3米,今年要鑽到地下70米才取用到水,显示干涸问题日益严重。虽然当局提出南水北调工程解决缺水问题,但环保团体指出,这仅能作为短期方案,无法满足北方省分的长期需求。

老毛首提南水北调 投资2,844亿未完工

内地南水北调工程已耗资千亿,但效果成疑。图为河南淅川陶岔渠首全貌。互联网

南水北调是指通过建设水利工程,把长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送到干旱的华北地区。中共已故领导人毛泽东在1952年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南水北调的构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东线工程在2002年底动工,由长江下游的江苏扬州开始,途经安徽、山东和河北到天津,主要利用既有的京杭运河及周围湖泊,沿线建设13级泵站逐级提水北送,输水干线总长1,156公里,2013年12月正式通水;中线工程在2003年底动工,始于河南省淅川县,由位于长江支流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最终抵达北京和天津,干渠全长1,277公里,2014年12月正式通水。截至2014年7月底,东线、中线一期工程投资达2,525亿元人民币(2,844亿港元)。西线工程目前尚在规划阶段。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