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汪精卫河内遇刺之谜

汪精卫是以刺杀摄政王扬名天下的,但是,到后来,他却成了杀手的目标。第一次被王亚樵派的杀手击中(实际上人家是来杀蒋介石的,恰巧蒋不在场),但没有死。第二次,则中了戴笠派来的军统杀手的招儿,只是杀人误中副车,误杀了他的秘书曾仲鸣。

第二次遇刺,事情多少有点蹊跷。无论在国民党的党内党外,蒋介石的政敌不少,但对党内同志采取暗杀手段,他还真的不大用。虽说,当年汪精卫来到河内,就是准备去上海推行“和平运动”的,也就是对日妥协,幻想用不战的手段,解决中日问题。但是,只要他的脚还没踏上日占区的土地,这个时候杀了这个在国民党内资格老,而且声望极高的大佬,对蒋介石而言,显然是会惹来大麻烦的。所以军统河内的行刺,不像是真的要杀人,目的而是驱赶,让汪精卫早早去上海干他想干的事儿。

按国民党历史正统的叙述,那日河内行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前一天汪精卫跟曾仲鸣换了房间,所以杀手们才搞错。然而,此番刺杀行动,特务们已经租下了旁边的房子,侦查了一个月才动手,里面换房,他们焉能不知?再说,杀这样一个大人物,怎么可能不杀完之后验明正身,哪能草草了事?曾仲鸣是个胖子,汪精卫是个瘦子,身材差距就挺大,从外观上看,搞错的可能也不大。况且,汪精卫身为副总裁,党内的大名人,特务们熟悉的不得了,认错的概率,几乎等于零。

蒋介石自打黄埔发迹以来,对手大把的,但最大,也最难对付的对手,非汪精卫莫属。要论在党内的地位,蒋汪根本就不成比例。汪精卫早就是孙中山的左右手,民报的主笔,刺杀摄政王,名满天下,他的狱中诗“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妇孺皆知。那个时候,蒋介石不过是地位还不及汪精卫的陈其美的一个马仔。要论为人,汪精卫也盖过蒋介石不仅一头,英俊潇洒,但私生活甚为严谨,口才还好,只要是出头露面的时候,汪一定能压过蒋,而且还不止一头。

只是,自打中山舰事件之后,蒋汪之间的争斗,几经折腾,直到刀兵相见,论谋略,论大局,汪都不是蒋的对手,九一八事变之后,大家尽释前嫌,汪解散改组派回到党内,只能屈尊于蒋之下。然而,对这个状况,不仅汪精卫那帮死党不服,汪精卫自己也不服。而且,跟此前一样,虽说汪精卫没有自己的黄埔系武力,但那些挂在国民党名下的军阀,只要有必要,还是可能会打汪精卫的旗帜,跟汪精卫合作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汪精卫一直都是蒋介石的劲敌。

中日开战之后,汪精卫是国内低调俱乐部的后台,在他们看来,中国打不过日本,是板上钉钉的大趋势,要想救中国,只能想别的办法。而中日开战之后,日本的文官政府,对于占领中国,兴趣也不是很大,毕竟,中国缺乏战争的必要战略物质,战事旷日持久,不仅会引起美国的制裁,而且对整个大局不利。所以,日本的文官政府,真的想用一场有条件的妥协,退出山海关。这个条件,只要以后的中国保持跟日本的特殊“亲善”,就可以了。他们觉得,汪精卫适合做他们谈判的对象,只要汪精卫肯出来,而且“收回”了山海关以内的领土,蒋介石这样的死硬派也就完了。

面对这样大的一个诱人诱饵,汪精卫焉能不动心?说他是自甘下地狱也罢,说他是想救国也罢,其实,跟蒋介石较高下,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动机。不管前面有多少次的失败,只要赢了这一次,他就算真的赢了。蒋介石收不回来的沦陷国土,他可以收回,这意味着什么,谁都明白。

但是,尽管汪精卫在日本待了很多时日,对日本却缺乏起码的了解。日本文官政府开出的条件,连周作人都觉得不靠谱,但汪精卫却相信,他的夫人陈碧君更信。实际上,就算日本文官政府有这个心,但日本的军部能干吗?那些屡次挑事的少壮派军人能干吗?只要他们不干,以日本特殊的体制,事情一点戏都没有。

其实,汪精卫的动向,一直都在蒋介石和戴笠的掌握之中,连他跟龙云他们这些地方实力派的接触,也不例外。就当时的情势而论,蒋介石不是怕汪精卫走,而是怕汪精卫不走。汪精卫只要迈开了步子,只要踏上了沦陷区一步,这个汉奸的屎盆子,就一定是要自己扣在脑袋上了。他收不回一寸国土,只能做一个日本人的傀儡。尽管国民党内的大佬们,都会感慨“卿本佳人奈何做贼”!但贼的名头,是无论如何也洗不掉了。自然,蒋介石的最大对手,也就报销了。等汪精卫到了上海之后,果然日本原来的条件不作数了,但是,他的后路也已经被蒋介石断了。他的幕僚陶希圣和高宗武可以逃回,他却回不来了。原来答应了他的地方军人,也变卦了。而他,已经没有了当年的血性,引刀成一块,只能做可怜的傀儡了。

现在,有当年军统的人回忆,说当时行动之时,戴笠的指令,只是要吓唬吓唬,不能杀人。这个人,当然指的就是汪精卫本人。真伪不知,但倒是挺对景。暗杀倒是暗杀,但汪精卫却不能死,他要死了,带给蒋介石的,只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脏水,黑不掉汪精卫,反而黑了自己。

蒋介石当然也知道中国打不过日本,但是,他可以等,等到搭便车的那一日的到来,最终,他真的等到了。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