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岂止D&G辱华 中国网路上全世界都在辱华

如果用中国的网路搜索“辱华”与“爱国主义”这两个词,能搜出几百万条不止,比如光辱华的就有日本辱华、韩国辱华、美国辱华、瑞典辱华、中国留学生与国外留学生辱华,甚至于全球知名媒体公司BBC、CNN、纽约时报更是多如牛毛地辱华。中国网路上呈现出的结果就是:全世界亡我之心不死,全世界都在辱华。

跟辱华一词最匹配,也是中国人必谈的,肯定属爱国主义,就像筷子是一对而不是一根。爱国主义一词在中国就更多了,自上而下,不管是网路上,还是现实标语,从最高领导人到铺天盖地的官媒,以及各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乃至于连贵州大山沟里的小学生都刻苦铭记爱国主义。

近些年,中国在辱华一事上往往掀起国际惊涛骇浪,从前几年的抵制日货到打砸抢,再到最近两年的抵制韩国萨德、乐天,到今年以来的瑞典辱华、意大利奢侈品品牌D&G辱华。

从义和团到红卫兵到今天的爱国贼

比如最近意大利奢侈品品牌D&G就非常伤害了中国官方和中国人民的感情。不过就因为一起广告宣称片,标题为“起筷吃饭”。其中的模特展示了如何使用筷子吃Pizza、意大利式甜卷等食物。

广告中筷子被称为“小棍子形状的餐具”。中国媒体称,片中旁白所用的“中式发音”、傲慢的语气以及模特儿用筷子的奇怪姿势,均被质疑存在歧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嫌疑。

这一导火索引发了D&G创始人之一、设计师Stefano Gabbana的社交媒体帐号与网友争辩。此为“辱华”事件进一步升级。

辱华升级的直接后果是,中国官媒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纷纷舆论上阵。当政治事件一发生后,商业方面,中国电商平台天猫、京东、苏宁、唯品会、小红书等纷纷回应,均已下架与D&G相关的产品。该品牌被中国主要线上销售管道全面封杀。

值得玩味的另一面是,此前受到中国官网严格抨击涉及偷税漏税天价薪酬的明星群体,也纷纷调转枪口,以爱国主义的口吻与坚决不合作的态度,跟D&G划清界限。

辱华很严重,不仅要现实予以消灭,抵制,禁止销售,不准你进入,还要在意识形态方面,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上坚决消灭你。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11月22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不如去问问中国的普通民众,问问他们是怎么想、怎么看这件事的。

这么多年,经历过这么多次抵制辱华事件,作为一个观察者,我习惯把这些人称之为爱国贼。这些爱国贼的本色底蕴跟晚晴时期的义和团运动以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间的红卫兵没什么区别,这些愚蠢的抵制,除了说明对个体与国家关系的无知认知与情绪宣泄,可以确定没有任何意义,纯粹是为了蠢而蠢,为了骂人而骂人,为了国家主义而国家主义。

这些爱国贼很可悲,一生活在虚幻的国家主义怀抱里,一生活在电影战狼里认为有国才有家,一生活在分不清是与非,而永远不知道自己才是国家的奴隶的虚假角色里。

可怜可悲的关键在于被洗脑

活在一个虚幻分不清现实的国度,天天吃着地沟油,天天呼吸着最恶劣的空气环境,连小孩打疫苗都是有毒的,背负着沉重的房贷,夜以继日的工作,即使再努力,更大的威胁还来自于法治的不彰,因为法治从来不代表着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人权与制度建设,所以,它不过是权力部门维稳的合法外衣,所以,你绝对无法在这里感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比如人权、自由,未经允许不允许拆迁,员警执法能不能不野蛮?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爱国贼最大的误区是认为国家跟自己有关系,其实倒真没有关系,爱国贼并不具备纳税人权利,爱国贼仅仅是奴隶,对,如果说有责任,那也仅仅是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

而奴隶拼命守护主人,对外向狗一样汪汪汪叫,对内永远都只能做一个想怎么被蹂躏就怎么被蹂躏的猪狗牛羊。这就是现实中国社会这些爱国贼们的现状。

爱国贼们的无知,恐怕还无法理解,在国内国外,在中国漫长的几千年历史中,辱骂在全世界从来都属于国与国之间“言论自由”的边界。因为这种言语冲突,不涉及具体的个人,也就没有法律意义上诽谤的司法解释。比如中国人还经常说美国佬、日本鬼子和韩国高丽棒子呢。

这原本就一点不具备政治高度,都被中国式爱国贼炒作来炒作去。任何人任何公司,对某一个群体的印象,都可能扩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区域,比如东亚病夫这个词,你可以说它指中国,也可以说指整个东亚,也许会涉及言语上的冒犯,但它真不是多大的事,我又没具体指明东亚并非是某某某。再比如,你去非洲去之后,感觉非洲太烂了,那非洲人民就能群起而攻之抵制你吗?这显得有异常滑稽和搞笑。

当然,必须要指出的是,中国从义和团至今的爱国贼抵制运动,其关键因素都在于当政者对爱国贼们的愚民教育。这些人从小到大,被集体主义被国家主义被严重洗脑,他们更无法接触真正的多元世界,也从来没有经历过民主的训练,民主的骂战甚至于打架、仍鞋子。

因此,中国爱国贼现象并不奇特,他们仅仅是一群非常可怜的奴役。可怜可悲的意义要远远大过于他们动不动就抵触这个抵触那个。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