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一场“梁上君子”的批判会

东汉一朝,没有西汉那么高大上,但故事还真的不少。梁上君子的典故,就出自这个朝代。这个词儿,是从东汉名宦陈实嘴里说出来的。陈实会做人,也会做官,但最终放着朝廷的高官不做,调儿拿的好,由此挣得了大大的好名声。

梁上君子的故事,说的是有一天夜里,陈实家里来了贼,潜入室内,趴在梁上,不巧被陈实看见。陈实没有声张,把儿孙辈都召集起来,在房梁之下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讲究道德自修。陈实一边厢讲,一边指着梁上的那位,说如果不讲究自修自律,可能以后就会跟这位梁上君子一样,沦为盗贼。

梁上的那位变成了大批判的活靶子,跑也跑不了,待也待不住,实在搁不住脸了,翻身下来,跪地磕头求饶。陈实看了看这个梁上君子,说看你的样子,也不像个坏人,干这个,大概是出于贫困吧。于是命人给了他两匹绢,说你回去度命吧。

陈实家不在城里,那个时代农村人做盗贼,有几个不是因为生活所迫呢?陈实做官,是从小吏做起的,对民间的疾苦,绝对了解。既然知道梁上君子者,无非是饥寒所迫,那又何必开这个家庭大批判会呢?

古来的缙绅之家,当然有家教。所谓修身齐家,是士绅的必修课,但有哪个士绅会教导子女去偷东西呢?看看那些著名的家训,就会明白。因为有身份的家庭,家里人断然是不可能干这种事儿的,因为跟自家的身份差距太大,一旦做了,几辈子身败名裂。如果有极个别的人就是喜欢偷东西,那多半是有心理疾病。所以,作为名宦的陈实,当然也没有必要找个活靶子,来教育子女。之所以如此,无非是羞臊那位梁上君子。羞臊完了,再给人两匹绢,作为补偿。同时,也挣得了更大的名声。

东汉没有科举,一个人能否做上高官,一看门第,二看名声。有的时候,名声比门第还要重要。有了名声,大官们纷纷来给你官儿做,皇帝也没准会征召你。名声越是大,仕途就越是看好。像陈实这样,原本没有显赫的门第,要想出息,唯一的途径,就是挣个好名声,不为自己,也为子孙。

但是,梁上君子这个故事,陈实委实是做过了。做官的时候,陈实很注意维护上司和同事的脸面,因此在官场上很有人缘,但是,碰上这个籍籍无名的梁上君子了,他却刻意羞臊之,让人一点面子都没有。无非,这个小人物,可以被他利用一下,博取更大的名声。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