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柯文哲的“商品说”误解中美关系转变的本质

近期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有如云霄飞车一般,尤其是美国总统川普正式开始对中国进口货物课关税、掀起贸易战的序幕之后,许多人们纷纷表示疑惑:为什么美国要这样做?美国对中国的态度真的转变了吗?台湾在这样的状况当中是会得利还是受害?应该做些什么来因应呢?这个话题在柯文哲接受Bloomberg专访后又掀起了一波讨论热潮,尤其他所说的台湾是棋子、商品、不是法治国家这些说法,配合媒体标题“可能的总统候选人”,似乎颇有代表台湾主流民意的意味。到底台湾该不该选边站、以及该站在哪边?

美国对中国态度转变了吗

是的,真的转变了。而且,这样的转变不会因为川普总统一个推持或者一个转弯讲了什么话或跟谁见了面,就马上会逆转。

过去大约三十年来,美国普遍相信“经济整合”将会让中国愈来愈富有,以及成为一个自由、多元的国度,这样的策略被称做engagement。然而,现在已经有愈来愈多的人相信中国自由化并不会发生,尤其在习近平取消了任期限制之后,更是成为原本期待的人们整个态度转变的最后一根稻草。现在的中国更倾向被人们认为是一个竞争对手,尤其是在国际上破坏秩序的行为者(这个秩序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商业自由,社会上的宗教与政治自由等)。

是谁转变了  为什么转变

这种态度的转变其实是长时间累积形成的。最主要的根源其实还是在于中国自己的行为模式和论述方式的转变。从邓小平以来中国对外政策强调的是“韬光养晦”,保持低调、发展自身实力。但是,中国的综合国力愈来愈强,在2008年奥运会过后全世界都可以感受到所谓“中国梦”的兴起,随着中国经济产值跃升世界第二,有许多人都认为,经济规模超越美国只是迟早的事,于此同时,中国民族主义兴起,许多人们心中想的是要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首当其冲的,自然就是现在国际政治当中主要的规则制定者美国。

数年前(2014)政治评论家赖怡忠就已指出美国的“中国通”正在进行世代交替,并提出美国对中国看法有可能会出现“典范转移”这样子大幅变动的现象,主要因为人们看到的中国已经变得很不一样了。近期,包道格(Douglas H. Paal)的文章可以说是印证了前面这个关于世代交替的观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对中国看法的转变程度和速度,会依不同部门而有所差别。在行政部门,尤其是主导外交事务的国务院,其实大部份人们对中国的看法转变幅度不大,仍然认为engagement是最重要的事,在台湾事务方面认为最好不要太过刺激中国。在军事、调查体系、情报体系的人们,则是会对中国崛起的负面影响有很深刻的体悟。当然,还有像是贸易代表署(USTR)这样子第一线处理商业与贸易障碍、还有推动智慧财产权保护的单位,更是感受中国负面影响的前线。

除了有相当比例的事务官们看法变得不一样,在美国的政策圈(智库以及相关的研究学者)当中,对中国的看法也已经出现巨大的转变。这也是长期累积的过程,但笔者也认为,在川普当选总统之后由于其所任命的国安团队,彻底改变了国内政治议程,而让这个观点转变过程加速进行,且影响范围是不分党派立场的。其中,在对两岸关系的看法方面,以往很多人总觉得台湾最好不要做什么会让中国不开心的事情(例:申请加入国际组织),但现在愈来愈多人认为,问题是出在中国这一边而不是台湾。即使美国许多政策圈的菁英对于如何应付中国崛起的手段与策略看法不同,但基本上“中美之间接下来会是竞争大于合作关系”这样的认知是有高度的跨党派共识。

“台湾不该选边站”其实就是疑美论

在Pence副总统于10/4发表的谈话定调了中美之间全面的竞争关系之后,不少媒体称之为“新冷战”,国际各大媒体也纷纷报导中美之间在各方面的竞争态势(例如: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正如赖怡忠所说,中美长期对决的时代正式来临。

在这样子的中美竞争关系态势下,台湾应该做些什么?到底该不该选边站?要讨论不同的看法之前,必须先认清一件事实:台湾自1949年以来早就是在美国这一边,靠着美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才能发展到今天,所以并没有什么“要不要选边站的问题”。在Pence的演讲当中也特别提到了台湾的民主自由是带给“中国人”的最佳示范,把中美之间的关系拉高层级到意识型态与价值观之争,而台湾早已属于自由民主的这一边。

许多人说的“不要选边战”,意思通常是指不要站在美国那一边。这样的“疑美论”通常包括几种不同的论调。首先,很多人认为美国只考虑自身利益,而台湾很可能会被当筹码卖掉,这种看法最新的代表就是柯文哲在Bloomberg上的专访讲说“台湾只是棋子”以及“川普商品架上的商品”。这种看法完全忽略了中美对抗当中台湾在地缘政治上、经贸、以及文化各方面的位置,忽略了长期以来台美关系的发展(想想看,如果美国把台湾卖给中国能获得的好处是什么?牺牲掉的又是什么?),更是贬低了台湾自身的能动性。

其次,疑美论的主张通常也会来自于认定中国实力较强、仍然是或即将成为那个大家以前就认定的超级经济体,所以,在中美贸易战当中“中国会是最大赢家”。这样的看法则是与中国目前的经济与政治现况完全背道而驰。其实,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先前有些“弃台论”的声音,其立论基础都是建立在“中国会愈来愈强大”(例如Mearsheimer文章第一句话的前提就是这一点),让各国不敢支持台湾、且美国要保护台湾时会付出过多代价。

然而,中国在自身政经发展方面的能力和趋势就已经足够争议的了。而且从基本事实上来想想,我们真的有办法避免被中共制裁吗?光是不承认一中原则就被制裁半天了,即使在马政府时期外交休兵也仅止于不挖邦交国而已,中共持续不断打压台湾在国际上的存在空间,这点从来没有改变过。

更极端一点的声音是从中国民族主义的角度出发,例如在彭斯的演讲之后,政论家黄智贤在中国时报上面写了一篇社论以“对美国副总统彭斯的回应”角度出发,内容大致上讲的是美国正在欺负“我们中国人”、其实中国模式才是对人类最有益处的模式。这是对自由民主原则的根本否定,我们更不需去谈。

台湾会从中美竞争中得利吗

另一方面,台湾也有一种非常乐观的看法,认为美国很快就会检讨“一中政策”甚至会承认台湾的独立地位,与台湾(中华民国)建交。其实,我们不需要有这样子的期待,因为这或许是误解了大部份美国政策圈菁英对于美国国家利益的想法。

美国对中国及台湾之间的“一中政策”主要是由中美三公报、台湾关系法、六项保证等一连串文件和法律所组成,内容简单来说包括以下几个重点:不承认台湾的独立国家地位,不和台湾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对于两岸(尤其台湾)的主权主张,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同时也不会帮助台湾加入和主权独立地位相关的国际组织。

这样的框架当然对中国和台湾来说都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基本上也不会是最坏的选择,而美国就是用这样的弹性框架来处理中美以及台美关系。笔者目前所观察到绝大多数不管是学术圈或政策圈的学者、也不管其立场是偏向两大党的哪边,基本上都仍然同意这是一个“可以运作”的框架,既然可以运作,那很多人就会觉得没必要大幅度改变。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回答民视董事长郭倍宏先前接受专访时所问的,他质问那些批评“喜乐岛”行动的人说,美国人反对(修改公投法)“哪个人反对?你告诉我。”重点其实不是谁反对,而是“为何”反对、以及反对的标的是什么。

即使美国政策界菁英多数仍反对承认台湾正式的独立地位,但同时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可以做的事情仍然有很多。例如,一中政策从来没有包括要否定台湾存在,也不包括限制台美之间的官方交流。可是,现在因为中国的关系所以台美之间有许多交流管道是受阻的(例如,美国的行政部门人员仍然不能到双橡园参加宴会,我们的外交人员要谈事情也不能进入国务院,必须要另约地点)。许多学者认为现行有许多不必要的限制都是可以检讨,而不管是中美或台美之间的交流当然都是要继续以更有意义的方式进行。

在“台湾旅行法”通过之后,行政部门的诸多限制可能会有一些改善,但是改善的幅度其实还有待各方努力的游说。很多时候美国人也会提到,台湾虽然不能以主权国家的身份参与国际组织,但在许多专门事务(例如国际民航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上,排除台湾的参与和贡献机会实在是一件没有道理的事情。这个时候台湾更可以主动地去用自身拥有的技术和意愿,去游说让我们以观察员或其他方式加入运作的可能性。

要在这个时候“推动”台独,当然不是不可以,但要先知道美国人在想什么。从美国利益的角度出发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蔡政府这么努力强调“维持现状”(当然,维持现状也是要讲给中国听的,但是只要不讲“一个中国”,中共就不接受)。

接下来要做的事

小结一下重点:美国看待中国的态度已经有了大幅的转变,而台湾已被视为是美国的印太战略以及整个自由民主阵营的重要一环。

川普上台后,美国开始扬弃“多边主义”和效能低落的国际组织,而走向双边主义为主的国际关系模式,跟个别国家谈合作、签订协议。美国已经藉由清楚的政策宣示,向盟友表达立场、甚至也等于是希望盟友们清楚回应。那我们当然也没有所谓战略模糊或者保持中立的空间,而且,要站队也要站好站满,证明自己是可靠的队友才行。

柯文哲受Bloomberg专访时的说法一定程度代表了台湾的舆论认知,然而,“棋子说”代表的意义似乎是台湾“无法”或者“不需要”在中美争霸当中扮演角色,而“商品说”则是彻底误解了中美关系转变的本质。整个疑美论其实想要扭转的是台湾长期以来在地缘政治上所处的地位,是一种选错边的前兆。另一方面,推动台美建交则是太过乐观且不切实际的期待。

现在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台湾重点是要如何利用与巩固这些新的外交空间,去取得国际支持能量,尤其是要推出具体的合作项目,扩大台湾的国际存在感与政经实力。加强国防实力当然是首要任务之一,另外还包括各种人才交流,投资计划,在经济、教育、社会层面的计划,各方面都需要发挥所谓的巧实力(Smart Power),以及像是外交部长新提到的概念“暖实力”——用各种创意的方式去行销台湾这个民主自由品牌的价值。至于最不该做的事,大概就是唱衰台湾、对民主制度没信心,或者持续相信“中国或成最大赢家”这样的国际观。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