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春秋大义背后都是利益

西汉自汉武帝之后,用儒生做官,渐成风气。这个转折,还不在武帝时,汉武帝对于儒生,并不真当回事,即便是董仲舒,位不过江都相,两千石而已。对他来说,听儒生发议论,就跟听东方朔讲笑话一样,解闷的。武帝临终,四个顾命大臣,霍光、金日磾、桑弘羊和上官桀,一个儒生也没有。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汉昭帝时代,霍光秉政之时。

这个时候,京师长安出了一档子事,始元五年,有一天,一个男子乘一辆黄犊车,打着一面黄旗,一身黄色的衣服。直奔政府所在的北阙,宣称自己就是当日的卫太子。消息报上去之后,皇帝心里发毛,让朝中两千石品级以上的官员前去辨认。卫太子死后,虽然被谥为戾太子,没有平反,但朝中官员,对他印象都不错,觉得他很冤。况且,卫太子之死,是在外地,京师一直有传说说他没死。所以,这个卫太子冒出来之后,凡是见过卫太子的人,都觉得挺像的。所以,一时间,没有人说话,不能说是,也不肯说不是。

那个时代,没有瞒得住人的事儿,消息传出来之后,一传十十传百,京师上下人等,都知道了。这可是个大事,大家纷纷跑来围观,几万人涌了过来,人头攒动,人声鼎沸,那个架势,大有就要出事的感觉。

汉昭帝做皇帝没太多的时间,是否能孚众望还不好说,人们都说卫太子贤,又无辜被冤,人心向之。朝中的公卿,又不说话。这种时候,如果有个敢于领头的,喊一嗓子,兴许朝局就变了,也未可知。霍光和汉昭帝也很紧张,下令禁卫军待命阙下,以备非常。

然而,京兆尹隽不疑来了,他一到,就命令手下把这个“卫太子”给抓了起来。有人说,这个人是真是假还不知道,你这么做,是不是有点不妥。隽不疑说,就算是真的,当年卫国太子违命出奔,再回来卫国继承人不接纳,《春秋》认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即使逃亡不死,现在归来,也是罪人。一场风波,就这样结束了。

隽不疑在没做官之前,是个专治《春秋》的儒生,跟董仲舒引用《春秋》断狱一样,用春秋来化解朝廷危机,也是老本行。隽不疑的当机立断,让霍光和汉昭帝松了一口气,一起赞道,还是儒生靠谱。以后公卿大臣,应该多用明经晓大义之人。

其实,卫太子早就死了,经过审讯,发现此人姓成名方遂,是个算卦的术士,前卫太子的舍人(太子属官)找他卜卦,对他说,他长得特别像卫太子。于是,此人就起了意,冒险来冒充一把卫太子,以图富贵。当时的廷尉,连他的乡人都找到了,最终确定就是一个假货,遂腰斩之。

其实,就是算是真的,这个案子,大概也只能这样断。已经即位的皇帝和辅政的大臣,怎么可能让另外一个人死灰复燃,危及自己的地位。如果换一个狠角色,在事情刚冒头的时候,就该马上把人抓起来,让百官去辨识,原本就是大错,差点造成了一场危机。幸亏隽不疑及时赶到,把危机在萌芽状态就扑灭了。用的,又是所谓的春秋大义,别人没话说。

儒生的功能,就是可以用儒家经典替皇帝擦屁股的,以春秋大义替统治者危机公关,实在是太棒了。所以,儒生真是得用。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