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康熙为何拒绝群臣给他上尊号

01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清军攻入云南昆明,吴三桂之孙吴世璠自杀,长达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

作为一个28岁的年轻人,面对身经百战、兵强马壮的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老江湖”,最终赢得了胜利,无疑让康熙骄傲。

“是日,以昭告孝陵,车驾次蓟州。丁卯,祭孝陵。”《清史稿》记载,康熙赶到顺治的孝陵,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三藩之乱是康熙执政前期最凶险的政治风浪,搞不好就要卷铺盖回东北老家,甚至可能身死国灭。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各地纷纷响应“反清复明”,短短数月,清朝就丢失了滇、黔、湘、桂、闽、川六个省,广东、江西、陕西、甘肃等省也参与反叛,大半个中国都已经不受控制。

当时的局势可谓云诡波谲,不仅民间,连一些大臣都不看好清廷的前途,充满了失败主义情绪。不少在京的汉族大臣纷纷将家眷送回老家,在“沦陷区”主动或被动投敌的就更多。

康熙二十二年,评定三藩之乱后首次“大计”——明清每三年举行一次考核外官的制度。受到处理的官员有783名,其中70%是因为“从贼”。

因此,能够取得平定三藩的胜利殊为不易。可以说,平定了三藩,清朝才开始真正坐稳了江山。

皇帝干得漂亮,做臣子的当然得赶紧颂扬。作为帝王,其权力和地位已经无可再增,怎么办?

那就上尊号——在皇帝头上再加个宇宙无敌的“光圈”。比如唐代武则天加的尊号是“圣母神皇帝”,他的儿子唐中宗的尊号为“应天神龙皇帝”。

02

很快,有大臣上疏荡平三藩之乱“皆赖皇上一人功德所致”,所以“应加皇上尊号,以彰功德”。

一些官员开始跟上队形,称颂康熙超过历代圣君,“功德巍巍,自古圣君所不逮,理宜恭上尊号”。

于是,大清官场进入了中国人熟悉的“表忠心竞赛”,开始是比表态的先后速度,然后是比表态的肉麻程度,最后发展到极致——谁表态不积极,甚至没有表出新意就是“不忠诚”。

康熙本人对此还保持较为清醒的认识,他自己十分清楚三藩之乱的胜利有很大偶然成分与侥幸因素,“倘复再延数年,将若之何?”(《康熙起居注》)

倘若战争再延续数年,结果真还很难说。“倘逆贼未能殄灭,其咎岂不尽归朕身!”一旦战争失败,康熙将为自己的执意撤藩承担全部责任。

康熙在三藩之乱中的心态完全可以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来形容,并给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影响“三逆之事,非终身可忘者也。”

也许,经历此事,康熙早就看穿了臣子的“忠心”。

同样的一帮人,今天在喊“皇上圣明”,称赞你英明神武,打败了“三姓家奴”;但如果失败了,兵临城下,把你扭送吴三桂领赏的也是他们,甚至可能催你“赶紧啦,煤山歪脖树就在出神武门右拐五百米处。”

当然,在公开场合,康熙还是给臣子讲了讲自己拒绝上尊号的理由。

一是平定三藩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是上天眷佑,祖宗福庇,将士用命,百姓支持,上下一心的结果。如果贪天功为己功,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是可耻的行为。

二是长达八年的战争席卷大半个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加上各种灾害频繁,民生凋敝,远不是所谓的太平盛世。此时上尊号是自欺欺人,“朕断不受此虚名也!”

03

其实,不只是康熙有较清醒的认识,在一片阿谀奉承之声中,一个高级官员也公开反对上尊号。

他叫徐元文,今江苏昆山人,顺治十六年的状元,时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也是康熙的经筵讲官,可谓“帝师”。

徐元文中状元时仅21岁,顺治皇帝十分欣赏他,亲自在乾清门召见,回宫后还高兴地对孝庄皇太后说:“今岁得一佳状元。”

尤其令人称叹的是,徐元文三兄弟都是一甲进士,亦称“同胞三鼎甲”。老三徐元文顺治十六年中状元,老大徐乾学康熙九年中探花,老二徐秉义康熙十二年中探花,这在科举时代可谓盛事。三兄弟的舅舅来头更大——顾炎武,明末清初大思想家。

康熙九年,徐元文升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国立大学校长。治校四年,他显示出了刚直的一面,管理严格,哪怕是满族子弟,不认真学习就要被鞭笞。

但是,如果误触了龙鳞,再刚直也没有用。冒着风险,徐元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景运方新,原皇上倍切咨儆。兼谕大小臣工,洗心涤虑,毗赞大业。勿狃目前之浅图,务培国家之元气。振纪纲以崇大体,核名实以课吏材,崇清议以定国是,厉廉耻以正人心,端教化以图治本,抑营竞以儆官邪,敦节俭以厚风俗,正名分以绝奸萌,并当今急务。”(《清史稿·徐元文列传》)

他建议皇帝不要图虚名,当务之急是以此为契机,沉心静气,整顿纲纪,扶正祛邪,扭转官场风气和社会风气,以图大业。

康熙认同了他的意见,面对群臣三番五次的劝进,明确表示:

“其上朕尊号之事,断不可行,此乃朕实意,非粉饰之词也。自今以往,大小臣工各宜洗心涤虑,砥节励行,休养苍黎,培复元气。尔等可向九卿各官悉谕朕意,不必再行陈请。”

04

在三藩之乱后,康熙后来又多次拒绝了群臣给他上尊号,哪怕到晚年功成名就之时也还是拒绝。

8岁即位,14岁亲政,16岁除鳌拜,28岁平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平定噶尔丹……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一生的作为的确不负其身后享“圣祖”庙号。

按理说,作为封建帝王中的佼佼者,康熙完全可以大上尊号,享受勋章挂满全身的快感,但他却始终拒绝这样做。

估计第一是觉得没意思,作为九五至尊,站在权力之巅,哪还需要什么光圈加持?何况,皇帝加再多光圈还是皇帝,不可变成玉皇大帝。

正如康熙总结自己的治国原则是:“凡事但求实际,不务虚名。”

更重要的也许是出自一种自信。明君圣主是吹不出来,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只要在历史的行程中做出了历史贡献,历史自然会给予千秋万岁名,康熙有这样的自信。

不是么?

大清都亡了一百多年了,以下三件小事仍可显康熙的历史地位。

一有学者把康熙拔到了“千古一帝”的高度,怀念“康乾盛世”的美好时光。

二是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高唱“我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要为康熙向天再借五百年——相当于续157.68亿秒。

三是现代女性发疯似地梦想穿越回去,跟康熙的儿子四爷、八爷、十四爷还有其他阿哥来场一女多男的旷世畸恋。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