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各有利弊时怎么选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题。

你是计划本科毕业直接工作,还是准备留校继续读研?

你是愿意留在大城市里打拼,还是打算退居小城镇里享受安逸?

你是选择呆在熟悉的职场里奋斗,还是敢于走出来自己创业?

不一样的选择造就了每个人不一样的人生,那如何在生活中做出最优的决策呢?

01

当一种选择比另一种明显要好的时候,面对这种简单的二选一,我们轻而易举就能做出判断,根本无需决策。

而一个抉择之所以艰难,就是因为一种选择在这方面较好,而另一种选择在那方面更好,两者各有千秋让人无法定夺。

就像你可以轻松地决定今天吃米饭还是吃面条,但却很难决定到底是继续一份有些厌倦的工作,还是追求自己感兴趣的爱好。

所以,决策,是面对优劣相当不容易判断的多个选项,从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日常的生活中,大部分人做决策的机会并不多,无非就是选择什么专业,做什么样的工作,跟谁结婚,跳不跳槽等等。

即使是这些少量的决策机会,很多人也只是随波逐流,不具有决策意识,反而异常草率地做出选择。

就像之前和一位朋友聊天,她说起自己对现在的婚姻生活并不满意,认为几年前结婚的决定有些仓促,因为那时候年近30,周围人都结婚了,当时焦虑而无知的她根本没有办法做出一个明晰的选择。

决策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最终会让我们做出一个决定生活走向,改变人生命运的选择。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三个学生向他求教:我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人生伴侣呢?

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他们,而是把他们带到了一片麦田,说:‌‌“你们走进麦田,只许前进,不许回头,途中摘下一支,只能摘下一支,最大的麦穗。‌‌”

第一个学生进入麦田,没走几步就看见了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于是很高兴地摘了下来。可是,当他继续往前走,发现前面有许多比他摘的那只大得多,结果他很后悔自己下手早了,只好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学生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的时候,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可是,不知不觉他就走到了终点,手上却一支麦穗也没有。他也很后悔,没有把握住机会,总觉得有更大的在后面,结果错过了全世界。

第三个学生吸取了前面两者的教训,当他走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只观察不下手,在心中把麦穗分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之一的时候,他还是只观察不下手,验证前面的判断是否正确;等走到最后一段,他摘下了遇到的第一支属于大类中的麦穗。这可能不是最大的一支,但他却心满意足地走完了全程。

第一个学生的决策很随意,第二个学生非常纠结,毫无决策可言,而只有第三位学生拥有决策意识,系统地分析了当下的情况,最后做出了满意的选择。

很多人的问题,不仅仅是不懂如何去做决策,更严重的是不重视自己的选择权,对决策毫无头绪。

比起不加思索地随意选择,具有决策意识的人,往往能够在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选择。

02

意识到自己需要做出选择,并且慎重对待,这是做出更优决策的第一步。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拥有人生决策的主动权,那我们该如何在生活做选择呢?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奇普·希斯和杜克大学CASE中心的研究员丹·希斯,他们在《决断》这本书中提出了一种科学的决策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看看有哪些选项

在需要做出决策的时候,我们往往只会看到眼下的选项,却很少去关注那些看不见的选项,所以我们常常凭直觉行事,缺乏理性的分析。

就像有人厌倦了自己的工作,然后认为只有两个选项,要么不开心地留下来,要么潇洒地离开公司。他从来不曾想过其实是有第三个选项,就是给自己设定一个新的职场目标,创造性地改变工作方式,从而让自己重拾工作热情。

而苏格拉底的前两个学生,他们都只盯着当前看到的麦穗,却从来不站在一个全局去考量自己有哪些麦穗可以选择。

而只有第三个学生,是通过观察来看看自己到底有什么样的麦穗可以选择,并且把麦穗分成了大,中,小三类。

(2)在现实中检验你的想法

很多人在决策的时候,容易犯的错误是‌‌“确认偏误‌‌”,就是你会先入为主地喜欢某个选项,然后就可能不顾事实坚持这个选择。

当我们了解了自己当前的选择,并且有了初步选择的想法,那就要在现实中去获得反馈,从而对自己的看法有一个客观的评估——你可以向很多人寻求意见,也可以小步试错观察结果。

而苏格拉底的第三个学生,他心中已经有了决策的标准和看法,这时候他没有急着立马去实施这个想法,而是继续走过三分之一的麦田来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3)从长远来考量你的选择

生活中的大部分人是短视的,无法从更长远来考虑问题。

希斯兄弟提出了一个叫‌‌“10/10/10法则‌”的方法,它可以让我们跳出自身狭隘的视角,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

它会要求你从三个10时间尺度去考虑一个问题:

10分钟之后,你会对这个选择作何感想?

10个月之后,你会对这个选择作何感想?

10年之后,你会对这个选择作何感想?

一旦你的视角中加入了时间这个维度,你眼前的选择往往就会更清晰,迷茫纠结的复杂情绪反而少了许多。

就像你喜欢某个人,不知道该不该去表白,内心非常纠结和苦恼。这时候,你可以考虑,如果直接表白,自己十分钟,十个月和十年之后会怎么看待这次的决定。

往往当你从十年之后的视角来回看,这次的表白可能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4)为决策错误做好准备

这个世界是多变的,任何决策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正确,我们不是上帝,所以选择错误也很可能发生。

关键是我们能够在事先想好决策出错的后果,并且为未来的意外情况做好一定的准备。

如果你打算离开职场出来创业,那几年下来假设创业失败,你该如何维持生活呢?

你是会在创业阶段继续积累职场资源和技能,以防万一,还是会在创业的同时学习理财投资,给自己买一份失业保险,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呢?

如果你在炒股,在买股票之前,你是不是要设置一个‌‌“止损点‌‌”,当事实证明自己判断失误,那么一旦损失达到这个点,就接受失败,立即卖出。

只有把很多可能性都想清楚了之后,我们才能够为自己的决策负责,敢于承担选择的后果。

生活中的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自动驾驶状态,对于选择往往凭感觉,草草了事。

但面对艰难抉择的时候,决策就是一件战略性的事情,需要我们停下来,想一想,仔细评估,如此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03

有了科学的决策方法,我们就可以客观理性地分析各种选择背后的得失利弊。

不过,任何的理性分析都是有限的,也许最后我们会发现,自己依然会面临一个理性分析已经无法判断优劣的局面。

就像有位读者是公务员,在体制内有份稳定的工作,但是却特别想走出来到大城市发展,这往往就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因为有的人当公务员就当得很好,但也有人在大城市打拼也生活得很精彩。

这时候,仅凭科学的决策,往往很难得出一个结果,你需要考虑的,是你个人的‌‌“价值观‌‌”——

你认为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从‌‌“价值观‌‌”出发的决策,并没有是非对错,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而只是一个人在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之后所做出的顺势而为。

‌‌“价值观‌‌”的世界里,衡量选择的标准就不再是科学决策中的各种数据,比较和分析,而是你‌‌“该不该‌‌”‌‌“想不想‌‌”‌‌“要不要‌‌”

在这种艰难抉择的时刻,我们需要去为自己的选择决策创造理由。

你认为安逸平淡对你最重要,还是挑战折腾对你最重要?

你认为事业成功对你最重要,还是家庭幸福对你最重要?

你认为追随世俗对你最重要,还是坚持自我对你最重要?

这些都没有正确答案,完全是个人的选择,但你选择背后的理由,却是你能够实实在在去把握的。

有太多人的价值观,不是来自于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而是来自于父母,朋友和社会。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似做出了让人称羡的选择,但内心却从来不曾得到宁静。

我们身边总是会有一些轻轻松松就做好决定的人,他们可以快速做出判断,不纠结,不困惑,快刀斩乱麻。

其实,他们是在‌‌“价值观‌‌”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边界——

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自己想要做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