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回购出一个大牛市?

1

10月26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决定,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仅仅4天,公司法就完成了从审议草案到通过,到施行的修改,要知道在我国平均开一个公司都要二十几天。

与修改前的公司法相比,新的公司法放宽了回购的条件和范围,延长了库存股的期限以及简化了回购流程。意味着更多公司可以发起回购,而且无需一定要通过股东大会批准,将可缩短公司决定回购的时间。

新公司法一通过,周末就有公司热烈拥护。

28日晚,A股40余家上市公司密集发布有关回购公告,精工钢构、人福医药、浙江广厦等上市公司董事长发布股份回购提议;昨晚,又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回购公告,平安拟回购总额不超过发行总股本的10%,也就是说回购规模最高可超千亿。

对于股市这条河,摸着石头过河的股民是有经验的,即使都湿了鞋,还是在坚持积累经验。放宽回购多给了股民一块垫脚石,有股民喊:回购潮来了,大牛市要来了。

一个人无法面对惨淡的现实时,就会回忆曾经阔过的祖上,股民也会回忆阔过的日子:

“老子也曾在A股阔过……”

当年因为股权分置改革,爆发了2007年牛市,后来供给侧改革、国企改革等也催生了2015年大牛市,现在回购改革也将引发新一轮大牛市。

周一开盘了,盘面可以用一个段子概括:跌停不多,但是跌停的都是大佬。就像蜀国出去打仗,战报就死了五个人,关张赵马黄。

微博上一个房地产大V在周末经过缜密分析,得出了结论A股大市可期,否则退出微博。昨天大A收盘后,他退出了微博。一直看对楼市,不出所料在A股这里载跟头,A股专治不服。

2

说句公道话,回购新规放宽了限制,是一种长期的制度性利好。

原公司法对回购股份的约束较多,作为股权激励则金额须适度,回购的股份只能用作注销或者在十二个月内奖励给员工,大额回购注销则对当期损益及现金流有影响,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现在将回购股份的用途拓宽,配合可转债,可以盘活股权。

按照旧制度,由于操作周期短公司对于大额回购股份的驱动力不足,库存周期延长至三年后,灵活性增强,股票回归至理性价值可能性也提高,可能有更多公司愿意回购用于员工激励、提高公司价值。

美股长牛的主要推力之一就是回购。有券商报告指出,政策松绑之后,鼓励现金较多的公司主动回购,可形成持续回购的可行路径,预计或撬动3.49万亿回购资金,能明显提振A股。

但故事的结局应该是:A股向回购新规发了张好人卡。

管理部门每当谈及A股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安慰股民时,用的都是一句话:A股二十几年就走完了资本主义社会股票市场一百多年的路。而大A股也是有自己的特色的。

这一波美股10年大牛市的走势中,有一股势力对于市场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上市公司对自己股票的回购。

根据光大证券的统计数据,2003-2007年,美国市场回购金额从1178亿美元上涨至7920亿美元;2009年-2018年,美股市场回购金额是1472亿美元上涨至8064亿,预计2018年全年能突破1万亿美元,这个回购体量是相当大的。

而从美联储的数据来看,截至2017年末,美国非金融企业累计购买了3.37万亿美元的股票,大幅超过ETF和共同基金累计购买的1.64万亿美元。实际上2009年以来美股最大的买家就是上市公司本身。

对比2009年3月9日以来标普500回购指数和标普500指数之间的走势,标普500回购指数的涨幅明显大于标普500指数的涨幅。截至2018年10月29日,前者的累计涨幅将近450%远超后者300%的涨幅,这种现象说明进行大规模股票回购的上市公司股价表现优于其他股票,在本轮牛市中起到了拉动指数上涨的作用。

3

再参考下港股的经验,展示出回购的另一面。

统计了港股市场2009年至2018年9月实施的回购交易笔数和回购金额,结果可以发现回购交易笔数和回购金额的高低点并不是完全对应的,毕竟不同行业、不同公司对应的市值体量是完全不同的。从10年期的数据来看,地产行业实施回购的次数和金额体量都很高;银行回购的次数很少,但总金额量很大;而纺织、服饰及个人护理行业实施回购公司数量很多,但是总体的金额占比较少。

所以如果从回购体现市场情绪来考察,只看回购金额可能会有偏颇,以实施回购的公司数量或交易笔数作为情绪参考会更有意义,其体现的是市场上有多少家上市公司认为公司股票被低估,或者市场上整体实施回购交易的次数。

从回购交易笔数来看,港股从2009年以来已经出现了3次股票回购激增的情况,分别发生在2011年下半年、2015年下半年以及近期这一次,可以看到此轮是2009年以来港股资本市场的第3回购潮。

结合回购的金额和恒指的对应的走势来看,除了2009年的回购,其他时间段的回购潮都是发生在恒指下跌过程中,持续时间在半年至一年之间。

观察前两轮回购潮,回购次数达到高峰之后恒指还是继续下跌,尤其是2015年第一波回购高峰之后还是下跌了,之后第二波回购高峰的出现之后指数才反转。所以股票回购更多是释放积极信号,可以作为判断市场底部的指标之一,但没法对大盘走势产生立竿见影的拉升效果,更不能说出现了回购潮恒指就不会下跌了。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股票回购可以向市场传递公司低估的信号,但是长期看并不影响公司中长期基本面,难道回购下股票,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商业模式就更强了?

其实美股和港股A股的回购性质是存在差异,除了公司基本面因素改善以外,主要是由于美股市场的政策激励机制不一样的导致的。

一是,美股是公司基本面走强,股价上涨中回购,可以和市场情绪形成共振,市场更容易放大积极信号,进一步推动股价上涨;而在市场下跌的过程中进行回购,弱势情绪会压制回购的作用。

二是,美国公司经营大多是代理人制度。虽然回购对公司长期的经营能力改变较小,但是高管可以利用回购改善公司的每股收益等财务指标,从而提高自身的薪酬水平。这样无法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实际上不利于公司的中长期发展,也算是一种代理成本。

三是,美国有发达的融资渠道,而且金融危机后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债权融资成本降低,尤其是2011年后,企业债利率大幅下行。因此相对于发行新股,企业管理层更倾向于发行债券融资来回购股票。

A股市场是出了名的“圈钱市”,上市公司上市就是为了融资套现,我凭自己本事圈的钱,为什么要吐出来,所以,A股上市公司更没动力做回购。

此外,根据光大证券的统计,2018 年前三季度股票回购的公司数中,86%的企业性质为民营企业,远高于民营企业在全A 公司中的占比(61%)。即使有心回购,很多民营公司也无力买入。地主家也没余粮,有些上市公司的净现金比我三位数的银行卡余额还少。而有钱的国企,又没有激励制度促使他们回购股票。

A股回购力度明显弱于美股。

事实上,今年以来A股回购就达到了历史最高,根据统计截至9 月底,2018 年已有529 家公司实施729 笔回购,回购金额为251亿元,远超去年同期水平(2017 年1-9 月回购金额49 亿元),为历史最高。2018 年前三季度,A 股股票回购平均单笔回购金额约为5700 万元。

但是A股还是照样跌。

4

回顾近期监管的变化,能更好的理解回购新规。

我更倾向于将这次回购新规放在拯救大股东质押盘的维稳框架内。在限制减持、融资限制等监管驱动下,过去质押的大跃进,规模瞬间增长至5万多亿,而随着股市的不断下跌,危机的魅影闪现。

为了托住大市,相关部门迅速展开行动,密集出台了一大批相应政策,让股民、公司、券商、保险等机构一起合力拆雷。

此次回购新政就是让上市公司“自救”,但需要救的公司,一般也是资金捉襟见肘的,不难想象,回购潮中肯定夹杂这“忽悠式”“炒作式”回购。

就像网上一个段子:

岳云鹏:我问问你啊,你一个月挣多少钱?
沈腾:一个月不到100万!
岳云鹏:说具体点!
沈腾:四千三!

要注意公告中“拟”、“不超”、“或”这些关键字,思考分辨哪些公司有足够的现金回购,有动力回购。当年熊市时,浓眉大眼的万科也说要增持要回购,最后增到野蛮人敲门。

但是,回购新规的意义不在于回购的力度有多大的利好,而是相关部门用四天通过公司法的力度,展现了托市拆雷的执行力。

今天股市涨了,不是因为回购,而是证监会一则公告。希望通过监管解决问题,达到完美和谐市场,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是有形的手在不断搅浑水,把A股搅出了塔西佗陷阱。

最后,发现托市的方法就是把手收起来。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