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凡事多走一步,你就超越了90%的竞争者

前段时间,我去某城市培训,距离不远,高铁前往。

客户派了一位年轻助教接待。

列车刚刚停稳,便接到电话,助教告诉我,高铁站有A、B两个出口,她在A出口等我,因为A出口离我更近一些。

出了站,见了人,寒暄几句,我便问她:

‌‌“我看这趟高铁下来的人,有从A出的,也有从B出的,你怎么知道我离A更近?‌‌”

她说:‌‌“您不是把票拍照发我了吗?我看您是2号车厢,列车的头部,所以离您最近的电梯上来就是A出口啊。‌‌”

我一回想,确实如此,列车中部正好对准车站中央,头部和尾部分别对应A、B两个出口。

整个培训行程,女孩也安排的井井有条,甚至还给我准备了一个便携式熨斗,因为她知道我入住的酒店没有烫衣服务,而作为一个讲师,登台亮相时,服装一定要舒展整洁...

这些都是小事吧,可是我接触过那么多助教,这个最满意。

她既没热情似火,也没阿谀奉承,仅仅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整个过程毫无卡顿,让对方事事顺意。

这就是一种能力,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百里挑一。

就说那女孩,如果拥有不错的专业功底,再具有这种能力,假以时日,大概率会混得不错。

因为她拥有很多优秀者的共性:

事儿多想一层,活儿多做一步。

2

你身边有不少优秀之人吧?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他们到底比你强在哪儿?

是光鲜亮丽的学历?是睿智机敏的谈吐?还是说干就干的作风?

可能有这些要素,但应该不是全部,据我观察,这些人最重要的一个共性就是:

凡事深想一层,干活多做一步。

教授兼作家曲家瑞,写过她一个学生。

数学专业,成绩优秀,准备去国外读博士,最终被苏格兰某大学录取,并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

曲家瑞知道这种情况并不多见,问那学生是如何做到的?

于是得到这样的回答:‌‌“我知道很多人申请那学校,而且很多人比我厉害,所以我要做到和他们不一样才行。‌‌”

‌‌“于是我做了功课,查了资料,得知那学校是下届伦敦奥运会组委会成员。所以,我做了一个提案,把英国国家游泳队员的成绩做了一次数学运算,匹配他们历来的成绩、泳衣材质、天气情况、时间因素...推算出谁在奥运会上可能有更好的成绩...‌‌”

曲家瑞很惊讶问:‌‌“这样有用吗?‌‌”

那男生说:‌‌“只能说有参考作用吧,但是整个推理过程没有瑕疵,而且我很快通过了奖学金申请,应该和这个有关,也许他们拿我这个提案,修改一下都能当成一个项目,向主委会汇报了...‌‌”

曲家瑞说:

‌‌“后来那男生毕业后,进了某国际大投行,一路攀升,春风得意。也许这事能证明一点:你想在众多精英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比别人深想一层,多走一步,这往往是一个人,最终胜出、成就目标的关键。‌‌”

3

你可能说:别扯了,那学生本来就很优秀好不好?如果没有好底子,再多想,再多做也毛用没有?

可是,你也要知道,优秀的人,同样面对优秀的对手,甚至就数学功底而言,他不见得比其他人强多少,而他的胜出,仅在于多想一层,多做一步,这才是关键决定因素。

所以,你可知道什么叫竞争么?

同一水平线上的较量才叫竞争。

我楼下的沙县小吃,如果把麦当劳当成竞争对手,老板就是有妄想症。

和他对决的,是旁边‌‌“杭州小笼包‌‌”和‌‌“兰州拉面‌‌”,在做好份内事之余,他只需要比这些竞争对手多想一层,多做一步,便能笼络客源,长盛不衰。

因此,无论你身在什么行业,处于什么阶段,今天我们所讲主题,都可以成为你的至尊法则。

得到专栏大V刘润,曾讲过一个出租车司机的故事。

他早年在微软,一次出差打车,和司机攀谈,才发现这个司机很不一般。

他不像其他司机在机场、火车站死等,而是通过计价器算出自己的时间成本,再来选择时间、地点、人物,以达到收益最大化。

比如,根据经验,他推断出哪几个大厦多为商旅人士,于是就经常‌‌“潜伏‌‌”附近。

对乘客也会进行筛选,拿着公文包、行李箱的就是目标客户了,他们多半是去机场。

再比如,在医院门口,有两个人,一个手拿药瓶,一个人手拿脸盆,选择哪个呢?

司机的答案是选择后者,因为前者可能只是附近的人,溜出来买药。

后者可能是出院的人,距离一般会比较远。

而且,在住院期间见证了各种生离死别,心境也会豁达很多,不会让你开到附近的地铁站,再坐地铁回去,而是‌‌“直奔家门‌‌”。所以,这样长距离的客户收益才最高。

你看,这司机就是深想一层,多做一步,因此收入也比其他人多三倍。

所以,当你抱怨自己行业泥沙俱下时,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领域就真没人做得好?如果有,是不是因为人家只比你多想了一点,多做了一步呢?

我们总是抱怨机遇,可是机遇不就像天平吗?谁多做一点就偏向谁。

很多人总说,这主意我怎么没想到?那是因为你总不去想;

又有人说,这个主意我早就想到了。可你为什么不去做?

说到底,就是懒,懒得想,懒得做,懒得去改变...

4

凡事深想一层,干活多做一步,老掉渣的一句话,可真正能做到的寥寥无几。

并非大家不懂得这个道理,而是这样做太消耗能量,无论生理和心理都会排斥。

这是千万年传承而来的基因法则,是谁都不可避免的惰性使然。

但是,你转过来想想,正因为大家都是懒蛋,你为别人多想一点,多做一步,才有了价值。

我读MBA时,一位苛刻的教授进行论文答辩,把全班唯一的A+给了一名同学。

我看了那篇论文,没觉得精彩,便请教那同学。

他说:自己把教授发表过的论文都看了一边,研究了他的学术成果与观点倾向。并将这些元素揉入到自己的论文中,让教授对自己的论文毫无违和感。

他还说了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

‌‌“人都是怕麻烦的,思想上也是如此。你写一篇和他思想体系很不一致的文章,他还要左右思辨,天人交战,费劲啊,能给你高分吗?‌‌”

这想法,确实比众同学都深一度,难怪现在是某大型咨询公司董事长。

我做业务时,主要做贷款车保险,最关键的步骤是贷款人资质审批。

每回我的业务审批下来都要两三周,而另一位业务员却只要两三天,这差距在哪儿?难道是人家有关系?

厚着脸皮请教对方,那哥们说:‌‌“你得帮别人省心才行啊。你知道审批专员的系统是什么样的吗?‌‌”

我摇摇头。

他接着说:

‌‌“我会把贷款人信息收集齐,然后按审批专员的系统格式抄一份清单,他只需要按我清单上的内容照着录就行,不像你们的单子,要在那么多材料中找信息,甚至还要打电话核实,麻烦啊。他肯定先录我的单喽。‌‌”

你看这哥们,比其他人多做一步,就能节约时间精力,处处抢占先机。怪不得现在已是某信托公司的副总裁。

你可能觉得我吹牛逼,一篇论文,对应董事长?一个单子,关联副总裁?

两个真人真事,我不想辩解,但你不可否认,深想一层,多做一步就是他们强于他人的能力。

最关键的是,这种能力可以层层迭代,步步为营,每次深想一层,每次多做一步,都能让他们跃迁于更高的基点,日积月累,自然达到其他人仰望的高度。

反之许多人,无不徘徊于励精图治与敷衍了事之间,在他们心目中,理想光芒万丈,应该一蹴而就,当现实的曲折来袭,就立马败下阵来。

于是大脑自动驾驶,做事蜻蜓点水,平庸照单全收。

可是,正如尼采所说:

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真理都是弯曲的,你只有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

所以,凡事深想一层吧,让思维在曲折中拐个弯;

干活多做一步吧,让行动在远处落个脚。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