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以此纪念这场迟来且已经隔世的缘分

911事件17周年。这是大多数当代人亲眼见证屈指可数的几件‌‌“放进大历史维度也几百年不会褪色的事件‌‌”。尽管如此,一直以来,我都认为911跟我的个人生活关系不大,最多让我在美国境内坐飞机的安检更麻烦了。直到今年,我听了一个故事,才感觉到这件事真正走入了我的生活。这个故事肯定不是关于911事件里最震撼最动人的,但却是第一次让我真切地觉得双子塔废墟里掩盖的现实残忍而真实。

老贾在很小的时候把他自己的名字放进Google搜着玩,无意间找到了一位与他同名同姓的911遇难者–Justin Zhao. 在将近3000名遇难者中,这名在世贸中心就职的普通员工显然没受到过太多媒体的关注,关于这个Justin的相关信息在互联网上几乎找不到。

出于好奇,老贾在之后的几年里,陆续从媒体报道的各个边角处收集了一些关于他的消息,慢慢地拼凑出来了这个人的故事。这位Justin是来自中国的第一代移民,他的父亲是一名餐厅服务员,母亲是服装工厂的一名工人。跟那个年代很多来美国奋斗的普通沿海中国人一样,他们全家在80年代末从广州移民来美,一家人在纽约过得十分清贫,租住在纽约皇后区的地下室里。纽约对于他们而言,谈不上是纸醉金迷的世界大都会,只是换个环境糊口的地方。

日子困难,但也不是全无希望。好在这对夫妻的两个儿子Jimmy和Justin很争气,似乎承担得起家族跨越阶级的重任。尤其是Justin,他在学校期间一直成绩优异。2000年前后,他从CUNY毕业之后,找到了一份知名保险业集团Aon的软件工程师工作。正常发展下去,这份工作足够他在纽约过上一份体面的中产阶级生活。

而Justin的公司就位于曼哈顿的世贸中心双子塔内。在当时全世界最著名的地标写字楼里当高级白领,这件事对于他们家绝对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家人来美十几年,如今总算像模像样地在这个国家立足了。据Justin有幸免于劫难的同事回忆,工作后的Justin十分勤恳,老板很赏识他。他时不时拿钱回家,给爸妈买各种礼物。眼看这一家人的生活要在千禧年伊始慢慢然好起来了……

一切听上去既是那个年代中国移民梦的圆满,又是标准美国梦的实现。然而这所有的希望,在2001年9月11日那天,戛然而止。这一年,Justin Zhao才27岁。他刚刚开始的人生,就这样,被突如其来的历史强行打断。

要不是因为重名,这个被双子塔吞没的普通年轻人可能永远被埋在记忆废墟里,不会被其他人提及了。后来老贾也去了纽约念书和工作,还学了计算机做起了软件工程师,并且老贾的姐姐不久后也搬进了新盖的世贸中心工作…种种的巧合加在一起,老贾决定要去找到这家人。

有一次打听到一点线索,找到了他们家当年在皇后区的地址,还听说这家人在Justin去世后拿到的赔偿金比其他身份显赫的遇难者少。之后,Justin的兄弟Jimmy和爸妈注册过一间公司,虽然日子比从前好了,但据说也一直过得不宽裕。老贾专门找了一个周末从曼哈顿去到了皇后区,背包里装着一张支票,见机行事看他们需不需要。钱不多,大概只够支付他们两个月的房租,比起经济上的帮助,这个行为更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儿子还被这个世界所记得。可纽约毕竟是纽约,要找到一个陌生人谈何容易。老贾到了那里才发现这家人在几年前就搬家了。新租客对他们的信息一无所知…直到现在,也没能联系到这家人。美国媒体自然对这家子不感兴趣,中国媒体可能连他们的存在都未曾知道。

十七年过去了,如今再用这个名字进行搜索,排在前面的结果已经被老贾自己的信息替换了,那位葬身于911的Justin更进一步沉入历史的深海里了。想到这,竟然有种对历史上小人物的愧疚感–是我不起眼的存在加速了你同样不起眼的存在消亡。

今年上半年,我和老贾去了趟世贸中心。那天下着小雨,我们花了一个多小时在密密麻麻的纪念碑上终于找到了Justin Zhao,拍下了这张照片(图1)。路人问我们这是谁,是你们的家人么?‌‘No,he isn’t. But he gets the proper memorial he rightly deserves.‌‘

临走时,我们在他的名字上插了一朵花,以此纪念他短暂的一生,也纪念这场迟来到已经隔世的缘分。

今天就斗胆许个大一点的愿望吧,愿世界和平

延伸阅读:‌‌“911‌‌”事件17周年:2.2万件遗骸被反复检测,仍有1111人身份未确认

2018年7月28日,‌‌“9•11‌‌”事件中的第1642名罹难者的身份被正式确认——

斯科特•迈克尔•约翰逊,时年26岁,金融分析师。事发时,他正在世贸中心南塔89 层工作,受雇于Bruyette &Woods 投资银行。

在这一消息得到确认后,他的照片被公布在了‌‌“9•11‌‌”事件的网上纪念馆中,供人们凭吊。这个出生于新泽西州格伦里奇的男孩有着金色的头发,证件照中的笑容充满自信。但是,和这个纪念馆中其它所有遇难者一样,他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17年前的9月11日。

‌‌“9•11‌‌”事件中的第1642名罹难者的身份被正式确认。图据‌‌“9·11‌‌”纪念馆官网

在斯科特身份确认一个多月之后,9月8日,当时位于被炸毁的世贸大厦正下方的科特兰街地铁站,经过修整之后正式投入运营。《纽约时报》称,这座地铁站是‌‌“整个城市在灾难后,找寻回的最后一块遗失的版图。‌‌”

17年之后——

仍然只有60%的罹难者身份被确认,2.2万件遗骸中有的被检测10-15次

在得知儿子的遗骸被确认后,斯科特年迈的双亲忍不住失声痛哭。母亲称,她感觉突然被拉回了多年前的回忆之中,但是又意味着痛苦的等待终于落幕。

‌‌“不知道为什么,我之前总觉得儿子终有一天会归来,告诉我们,他回家了,只是失去了记忆。‌‌”斯科特的母亲说。

据法新社报道,截至目前,‌‌“9•11‌‌”事件的2753名罹难者中,只有约60%的罹难者身份被确认,还有1111人等待确认身份,他们的家人仍然在焦灼地等待中。

尽管已经过去17年,纽约法医实验室仍然在日复一日地试图辨认罹难者遗骸的身份,而DNA技术的发展也为这一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是,目前的速度仍然不容乐观——过去五年内,平均每年只有一具尸体的身份被成功辨认。

一名法医工作者向记者展示用于提取DNA的工具。图据法新社

纽约法医犯罪实验室的负责人马克•德西雷表示,目前,他们提取DNA的新技术之一是使用液氮和超声波系统,将骨骼碎片变成更细的粉末,并添加其他化学物质,提取DNA并生成剖面图。

然而,这样的实验并非每次都会成功,或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失败的概率似乎更大。‌‌“从骨头中提取DNA本来就非常困难,而且这些遗骸还一度暴露在火、水、飞机发动机燃料、柴油、霉菌、细菌和其他元素中,所有这些都会破坏DNA,因此,一份样本最终可能只剩下非常少量的DNA供检测。‌‌”德西雷解释。

截至目前,世贸遗址中寻获的2.2万件人类遗骸都已经经过检测,有些甚至已经做过10到15次检测,但是仍有上千人的DNA图谱无法完全描绘成形。

而且,这一系列复杂的工序,还只是实现身份确认的一半——‌‌“另一半的工序是,你必须有东西和这些图谱进行比较,否则这些提取的剖面图没有任何意义。现在,受害者的家属已经给我们提供了1.7万件牙刷、剃须刀、梳子等罹难者生前的个人物品,供我们进行DNA比对。‌‌”德西雷告诉记者。

但是,其中有100名左右受害者仍然没有被提供任何可供对比的私人物品。因此,即便勾勒出他们的DNA图谱,最终也仍是一场徒劳。

此前,在‌‌“9•11‌‌”事件刚刚过去一年后,《纽约时报》曾撰文称,经过12个月的努力,当地法医科学家已经辨认出了1493名罹难者的遗骸,其中一半都是从DNA分析结果中辨认出来,完好无损被挖掘出的罹难者遗体仅有292具。

这意味着在之后的16年中,仅有149人的尸骸被进一步辨认。而在目前,每一个新增数字的背后,工作量都难以计数。

法医科学家——

这项工作定义了我的职业生涯,我们和罹难者的家人关系很亲密

今年7月,第1642名罹难者身份的确认,给步履艰难的法医团队带来了新的希望——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有近一年一无所获。

‌‌“这令我们感到非常振奋。‌‌”法医团队成员维罗尼•卡诺表示,‌‌“过去接受的职业训练中,我们一直被要求不能感情用事。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我们无法保持冷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9•11‌‌“事件本身,已经给所有人的生命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而这一切进展的基础,是纽约市首席法医办公室前首席法医在2001年做出的前瞻性决定——保存所有遇难者遗骸。他们相信,未来的科技发展能够让这些遇难的人们重新找回自己的身份,魂归故里。

‌‌“如果2001年没有做出这个决定,这些遗骸就会在废墟中继续降解,DNA鉴定技术的出现也无计可施。‌‌”德西雷表示。

在曼哈顿,德西雷是唯一在2001年团队组建之初到现在,一直工作在第一线的法医科学家。‌‌“这项浩大的工程,定义了我的职业生涯。‌‌”德西雷说,他的眼里依然闪烁着光芒。每每有新的鉴定技术问世的时候,他第一时间就会迫不及待地想用这些技术来检测这些遗骸。

‌‌“我们(法医团队)和罹难者的家人关系非常亲密,这种关系对于法医科学家来说非同寻常。我们都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所有这些培训最终都指向公平、冷静、不带偏见、去除感情。‌‌”德西雷说,‌‌“但是,世贸中心这一次,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罹难者的亲属来说,他们可以选择是否接收身份确认的消息,以及以何种方式获知这一消息。

‌‌“当你被通知,遇难者的身份确认的那一刻,仿佛会被带回灾难发生的那一天,会忍不住去想象他们以何等惨烈的方式死亡。‌‌”玛丽•费切特说。在‌‌“9•11‌‌”事件中,她失去了自己24岁的儿子布拉德。‌‌“但是,这同时也会给予你一些安慰,至少这个消息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们所爱之人一个最终的交代。‌‌”

在‌‌“9•11‌‌”事件之后,她和一些罹难者的亲人共同创立了一个名为‌‌“9•11的声音‌‌”的组织,帮助解决‌‌“9•11‌‌”事件后家属的一些情感诉求和生活需要。

17年后重建——

因大楼倒塌损毁的地铁站再次投入运营,‌‌“城市最后一块遗失版图被找回‌‌

对于‌‌“9•11‌‌”事件来说,时过境迁17年后,今年的周年纪念还具有另一重意义。就在三天前,当时位于被炸毁大楼正下方的科特兰街地铁站,经过修整之后再次投入运营。《纽约时报》称,这座地铁站是‌‌“整个城市在灾难发生后,找寻回的最后一块遗失的版图。‌‌”

当时,轰然倒塌的双子塔使得位于塔身正下方的科特兰街地铁站遭到严重破坏。时任地铁基础设施建设的负责人约翰•费雷利评估地铁站的损失时称,‌‌“几十层的高楼从600英尺的高空中瞬间坍塌坠落,像一台打桩机一样,把整个地铁站砸得严严实实。‌‌”在这场浩劫中,地铁站的北出口幸免于难,而出口通往地下的两层楼梯,成为了上百人逃生的通道。2008年,这两段楼梯还被整体搬运到‌‌“9·11‌‌”纪念馆珍藏。

在灾难发生的一周年后,这座地铁站被完全拆除。‌‌“科特兰站‌‌”从纽约纵横的地下交通版图上被抹去。

‌‌“‌’9•11‌‘事件之后,超过100万地铁班次,曾经路过这一站。但是,整整一代‌’纽约客’们,未曾在这座车站停留。‌‌”CBS新闻台这样评论。现在,这座地铁站的重建终结了这一历史。

据《纽约时报》报道,出于纪念意义,重建后的车站被命名为‌‌“世贸科特兰‌‌”站,整个重建耗资1.8亿美元,并且在内部墙体上增加了一副马赛克装饰画,内容是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

纽约大都会运输署指出,这一耗资不菲的地铁站修复工作不仅具有纪念价值,而且还会给市民的出行带来实际便利,人们可以通过新车站抵达二号线和三号线,并可以换乘特快列车去往纽约上西区。

‌‌“重建工程会使得上百万人受益,并且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号——纽约的城市力量,是所向披靡的。‌‌”时任州长乔治表示。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