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没有经历过濒死的崩溃,怎么叫活着呢

有位野鸡作家曾经说过:‌‌“道理总在回头看时,才开始闪光。‌‌

(野鸡作家即本人)

你可能也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比如很多年前听某个前辈,或者书上说过一句话,当初看时不以为意,后来遇上某件事时才恍然大悟,回头品这句话,觉得时至今日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自己未免迟钝。

为什么听过的道理很多,却过不好这一生呢。

因为大部分道理都是在打嘴炮,用嘴巴走个过场,没有落到感受层面。

所谓的感受层面,就是小时候班主任对你说:‌‌“不要懒惰,天道酬勤,好好学习。‌‌”

你说酬你妹,还是该逃课逃课,该玩游戏玩游戏,天天睡懒觉。

你也知道应该好好学习啊,道理也懂啊,但不会去做啊。

等到你若干年后在工地搬砖,被工头拖欠工资,在灰蒙蒙的工地上含泪吃着盒饭的时候。当你在理发店当学徒,众目睽睽之下被总监Tony老师痛批剪的发型像狗啃头,一个月连一张会员卡都没推出去的时候,你开始懂老师当年的话,知道到底什么叫‌‌“不要懒惰‌‌”,什么叫‌‌“天道酬勤‌‌”了。

你全懂了,因为这些前因后果全都成为现实事件,作用在了你的感受层面。

感受过,所以懂。

女朋友哭着鼻子对男朋友说:‌‌“我刚被开水烫伤了,真的好痛啊。‌‌”

男朋友一边操着英雄联盟一边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好了宝宝不哭,烫伤没什么的,一会儿就好了。‌‌”

等到男朋友自己被烫了,才会说:‌‌“妈的痛死了,真鸡儿痛啊。‌‌”

那个时候,一个人才会真正意义上理解另一个人嘴上说的‌‌“痛‌‌”是什么,‌‌“烫‌‌”是什么。

挂在嘴上的道理,充其量只是讯息。

你知道的,讯息饱和、爆炸增长的年代,讯息不值钱。

感受远比信息值钱多了。

比如有朋友从香港回来,你问他:‌‌“怎么样?好玩么那里?‌‌”

朋友说,不好玩,千万别去,充其量也就逛逛街买买东西,帮朋友代个购。哦哟,你在那里说普通话还会被瞧不起,千万别去。

当然不否认有的朋友的确出于好心在给所谓的建议,但这样的话术未免太没有建设性了。

我自己看来,一个再值得去的地方,也必然有瑕疵。一个再不值得去的地方,也会有意外的惊喜。

单论值得不值得,片面之极。

人生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好不好,自己去感受一遭,得出自己的评价。

这才叫把讯息落到感受层面。

不然下次你跟别人聊起,只能说,啊,那里我听朋友说不好玩,所以没去。

这话听着都虚,哪怕是你去过之后再给负面评价,那也是底气十足。因为话里头有激情、经历、生命感、参与感。

外婆有一天跟我说:‌‌“人生很短啊。‌‌”

我说:‌‌“哪有,人生长着呢。‌‌”

后来等到外婆走的那一天,我站在病床边上看她,她纹丝不动,像是静止,如蜡像般横在床上。灵魂似从身体里抽离出来,再无生气。

她的手搭在我手上,属于她的气力在我手中渐渐流失。

那会儿有点崩溃,平静的崩溃。我开始知道什么叫活着,什么叫死了。

我开始明白了自己的一无所知,我想把外婆的眼睛装在我的脑袋上,这样就能看见她眼睛里的,她的人生了。

那会儿可能会理直气壮地告诉外婆:‌‌“外婆,我终于知道你说的人生很短是什么意思了。‌‌”

人得付出多少,才能真正懂一些东西呢。

说来有些不近人情,可又是事实。

没有让你致死的崩溃都是礼物。

套用上面的观点,因为那一刻,世界上所有的你听过的道理,才与你真正相通。

你开始明白生活、生命、人生,这些形而上的概念,到底于自己究竟意义为何。

开始明白家人、爱人、朋友,这些人于自己究竟有多珍贵。

几乎我周围所有人,在面临大大小小的崩溃事件后,都像被剥了一层皮一样。

朋友买房买到崩溃,深夜哭过十八回,可以稳拿的盘不喜欢,喜欢的盘摇不到号,认筹金不够家人齐心协力凑钱。虽然出身还算富裕的中产家庭,买上海的房也是伤不起,她说自己对钱的看法变了,钱真重要,感恩家人的爱,却于心有愧。

有哥们儿几年来灯红酒绿,应酬应出一身病,哪哪哪又结石了,痛风又发了,急性胃炎又发了。去和投资人碰头的那天,顶着上海36度的高温,在会议室里讲完PPT,就去厕所抱着马桶吐,吐完怕嘴里有异味,往嘴上喷香水。没融到资,医院里挂水,哭得稀里哗啦,说觉得生活哪里不对,他要停一停。

也有朋友轻度抑郁,在酒店的八楼差点从阳台跨出去,千想万想还是缩回来,心有余悸,痛哭一场,觉得自己的生命不该这么凉了,还有好多人在等自己。

我认识的某个单身母亲,信了丈夫的邪全身心做家庭主妇,半夜男人带小三回家过夜,连被褥带行李被扫地出门,崩溃得彻底。离异后小孩判给自己,一个人开着淘宝店重新开始,算是劫后余生。

这两天在网上看到贾乃亮的新戏剧照:

作为局外人可以明显察觉出来,在经历李小璐的事情后,贾乃亮身上过去那种令人不适的做作与油腻劲儿消失了,现在多了沉稳和坚毅。

上帝要让你美好,必先使你崩溃。

作为自律博主,可能这句话我以前和读者提过,因为特别重要,今天想再提一次。

就是不要轻易接受他人灌输给你的自律观,包括我的。

因为他人传递给你的只是自律的表层信息,那个东西就是听再多也让你过不好这一生的浅层道理,你务必需要在感受层面把它从坏到好的走一遍。

什么意思呢?

你把不自律的痛苦都彻底感受一遍,你就知道自律的好了。

这个不用人教。

比如自律里面很重要的一点是‌‌“延迟满足‌‌”,最初来自一个很著名的实验,上世纪60年代,斯坦福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的棉花糖实验。

你能不能为了长远的,更有价值的结果,放弃当下这个即时就能满足你的选择,不去吃桌子上的那个棉花糖。

一个甜筒放在你面前,你能不能忍住不把上面的冰淇淋立刻全部吃完。

这就是克己嘛。

你想要真正意义上学会‌‌“延迟满足‌‌”,明白它的好处。很简单,就是你把‌‌“即时满足‌‌”做到极致。

给自己一段时间,堕落到底,完全根据本性选择,立刻吃掉棉花糖。

持续一段日子,让焦虑和痛苦遍布全身,那时候你才会切身感受到‌‌“延迟满足‌‌”的好处。

想玩游戏就玩游戏,

想吃鸡就吃鸡,

想吃甜食吃甜食,

想淘宝就淘宝,

想刷微博就刷微博... ...

你要深入到那个堕落里面去,细细品味那个堕落,你自然就会明白自律的好处了。

很多人问我为何现在这么自律,官方话就是学习啊、方法论啊、约束啊。

但实话是,这一切都有一个底层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基础在支撑着。

因为以前堕落过啊,肥肠堕落啊!要多堕落有多堕落啊!昏天暗地的堕落啊!

尝过痛苦才会真正改变啊。

长痛不如短痛,让自己迅速接近堕落的本质,不要让那些负面的东西漫长地折磨你。

再举个例子,自律里面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力管理‌‌”,严格把控自己的注意力不被手机、电子设备、外界的声音干扰,别什么热闹都去掺和,什么八卦都要去跟帖。

要做到自如的‌‌“注意力管理‌‌”,那么就去把‌‌“注意力涣散‌‌”做到极致。

怎么散漫怎么来,到最后当你真的意识到自己注意力像一盘散沙时,你才能让自己‌‌“紧‌‌”起来。

经过涣散阶段,我现在注意力会像针尖一样集中,和朋友吃饭都不玩手机,沉浸在对话里。当我想玩手机的时候一定是因为我想,而不是无意识拿起手机,被大脑操控。

总之,没有感受过,没有‌‌“感受‌‌”这个东西,你对自律的判断都只是道听途说,不作数的。

他们觉得好,所以你猜想这个东西可能好,那不对。

这叫道听途说者,这叫耳食之徒。

正确的次序应该是,我是真的觉得这个东西好,因为我感受过,所以我才确信这个东西,我才这么操作,它才是我的底层信仰和支柱。

从这个角度看,尽早地走向崩溃或者堕落,并不是一件坏事。

崩溃要趁早。

早堕落早好。

祝你有一天能发现这个事实:

那些没有让你致死的崩溃,都是上帝悄悄塞给你的礼物。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