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朱元璋的自信与不信

01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这位底层出身的皇帝留下的遗诏颇有参透生死,豁达自信的气度。

既没有讳言自己的“苦出身”,还坦言自己“文化水平不高”;面对死亡非常超脱,认为是“万物自然之理”;为避免扰民,还要求天下臣民,只需哀悼三天,就可以正常嫁娶了。

在中国皇帝中,真正出自布衣的唯刘邦、朱元璋二人。“亭长”刘邦好歹算基层干部,还能在乡里吆五喝六,贪酒好色。朱元璋彻底来自社会最底层,三代贫农,父母双亡,一贫如洗都不足以形容其悲惨出身。

朱元璋的父亲以及祖上都是贫农,为生存而苦苦挣扎。其父叫“朱五四”,给他起名“朱重八”可见真草根。

17岁那年,旱灾蝗灾流行,朱元璋父母、大哥都去世了,穷得连棺材钱和墓地都没有。为了生存,他进入皇觉寺当和尚,但寺庙也困难。朱和尚被迫外出化缘,其实就是四处流浪的乞丐。

这三年的流浪经历,朱元璋尝尽了人情冷暖,体验了底层社会的残酷与黑暗。

他在口述自传体的《御制皇陵碑》中回忆说:“朝突炊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趍跄。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飘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青少年时期往往是对一个人性格影响最大时期,这些底层社会的经历促成了朱元璋鲜明既坚毅、豪爽与务实,深谙民间疾苦;又冷酷、残忍与敏感,反复无常的多面性格。

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曾谓:“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

在元末群雄并起的乱世中,底层出身的朱元璋最终夺得了天下,说明其能力是超群的。但这种能力是在“社会大学”与战火硝烟中历练出来的,与知识改变命运无关。

因身处乱世,朱重八同志从小没有读过书,即使后来参加革命不断恶补学习,文化水平还是不高,留下的大量白话圣旨可见一斑。

对于这一点,朱元璋却从不讳言,显得很自信。

02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

“朕淮右布衣,因天下乱,率众渡江,保民图治……”

“江左布衣,起自田亩……”

在朱元璋的诏书中,这样的用语比比皆是。不仅不讳言出身低微,反而不断强调,大讲特讲。

这可以算一种自信,一种打江山的自信——赤手空拳开创一个王朝的自信。

一个当过放牛娃、和尚、乞丐的穷小子,25岁才加入红巾军闹革命,逐渐从基层士兵成长为一方诸侯,剪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诸多竞争对手,并“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推翻蒙元统治,最终统一中国,开创大明276年的基业。

不仅如此,其精心构建的政治制度、社会模式影响深远,清朝基本延续了明代的体制。康熙因此评价朱元璋“治隆唐宋”,意思其治国超越了唐朝、宋朝。虽然有收买汉族人心的意图,但也包含着对朱重八同志的佩服。

所以,打江山、坐天下的朱元璋有自信的资本,从来不标榜自己读过多少四书五经,多么熟悉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颐、朱熹……

但在朱重八的内心,其实是蔑视甚至仇视文化和文化人的。治国水平与文化水平不一定成正比,像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都是才华横溢的人物,却都是亡国昏君。俺老朱是个大老粗,还不是夺得了天下?宋濂、刘基、高启、章溢、叶琛等“明初诗文三大家”“浙东四先生”够有文化了吧,还不是匍匐在我脚下,为我所用。

朱元璋在《明史·刑法志》用一条法规表明了态度:“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

03

如果换个角度看,自信的朱元璋其实是不信,强烈的自信背后是文化上的自卑。

如同一些成功者赞美苦难,把人生苦难当作辉煌,这其实是一种病。

在各种诏书中不断强调自己出身寒微和文化水平低,不断絮叨自己如何赤手空拳,一无所有地打出天下来,实质是强烈自卑一反而表现出的自尊。

因此,思想是可怕的,文化人是不可靠的,文化必须成为驯服的工具。统一大明王朝的思想,朱元璋主要用了两手:

一个是亲自修定太学生的教科书,不仅圈定了教材的范围,而且对教材的具体内容也逐一审核。

当他发现《孟子》中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为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大量抨击皇权的言论时,恼羞成怒,竟然下令将孟子牌位逐出孔庙。后来迫于舆论压力,才不得不恢复。

此后,耿耿于怀的朱元璋组织人对《孟子》进行了大量删节,编成《孟子节文》,作为各级学生的教科书。又专门规定,科举考试不得以被删的条文命题,“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

另一个就是人所尽知的“文字狱”,制造出一种恐怖的思想氛围。

对于自己当过和尚、乞丐和红巾军的历史,朱元璋自己可以把苦难当辉煌说,却不允许别人说。一旦沾到与和尚有关或者能产生联想的“光”“秃”“僧”“发”等,沾到与红巾军有关或者能产生联想的“贼”“寇”,或者与“贼”形音相像的“则”字,都要人头落地,很多人因为拍马屁反而丢了性命。

明朝时期,每逢过节或者皇家有喜庆,各地官员都要上表祝贺,这些表笺都是歌功颂德的陈词滥调。但朱元璋却看得十分“认真”,基层官吏用词一不小心就触犯禁忌。祥符县学教谕贾翥为本县作《正旦贺表》的“取法象魏”中的“取法”两次,被朱元璋读作“去发”,于是就悲剧了。

由于朱元璋的想象力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拍马屁被杀的事不断发生,地方官员吓得只好要求皇帝钦定一道表式,使天下臣民在进贺时依葫芦画瓢,以免误逆龙鳞。

04

朱元璋的后世子孙总想给祖宗增加光环,尤其想补一补文化的“短板”,于是不断神化朱重八同志的文化水平。

据说一次,小朱和尚在庙里捣乱,方丈罚他睡在户外。没想到小朱和尚半夜竟然做了一首诗,大声念道: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其气魄之大,眼界之高,非常人可比,无非想证明朱重八同志从小就非凡人。其实那个时候的,小朱和尚还是大字不识的文盲,是不可能作诗的。

在记载明朝正德以前史事的《皇明纪略》中,记录了一首朱元璋当皇帝后御制的《皇帝诗》,应该代表了他的真实水平,而且极可能还经御用文人润了色:

皇帝一十八年冬,百官筵宴正阳宫。

大明日出照天下,五湖四海春融融。

我觉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一句话:“今天天气哈哈哈。”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