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愿这残酷人间,有人让你取暖

初中时有个男同学,不是尖子生但也是中上的成绩,有一段时间郁郁寡欢。问他才知道,爸妈不和,天天吵架,妈妈想离婚但又犹豫不决,生怕他最后分家时选了爸爸。那一年他13岁,对妈妈说:你们离婚吧,我跟着你。

后来,上了高中,他又劝他妈妈再婚。为了妈妈不为难,他跟继父的关系处得很好。

考上大学后,继父和妈妈又生了个弟弟。毕业后他找不到工作,回了家,却发现,那里已经没有他的家了。

刚工作的头几年我常回家,见过他两次。第一次,他内心怨愤但也志气满满,说一定要把日子过好,气气妈妈和继父;第二次见面,他已经娶妻生子,在爸爸曾经工作的工厂上班,孩子机灵,夫妻不睦,跟他爸妈当年一样。

大多数时候,人生不会出现‌‌“反转‌‌”与‌‌“公平‌‌”——时间的疗效只是在于,让你把曾经以为的深仇大恨在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重复中,消解干净。

麻木也好,顿悟也罢,总之,不再纠缠了,不再耿耿于怀了——接受即是妥协。

这条心路历程的常规说法是‌‌“认命‌‌”。

你认命的同时,可以觉得生活阴暗残酷,然而我无力争斗;也可以觉得生活恬淡美好,所以从此只看春暖花开。

都是个人体感,如同江河湖海,每条鱼自有每条鱼的感受。

就像看是枝裕和的电影,爱看温情的,就看到温情;活得明白而残酷的,就看到残酷;稀里糊涂走错场的,也能看到落泪的理由——他好像在讲故事,又好像在拍纪录片,淡到极处的口吻,却常常演绎着骇人的情节。

所以,还是要为《小偷家族》写点什么——毕竟,这是我个人认为是枝裕和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毕竟,我希望以后能在国内的电影院里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选择。

一个缩在小小屋檐下的家庭,看上去热闹拥挤,然而彼此其实毫无血缘关系。唯一的纽带是:他们都是被遗弃的人,无人认领,于是拥抱成团——假装是一家人。

出轨、家暴、得不到爱、没见过爱……所有人间不幸,在活下去的大前题下,都排在了钱与温饱的后面。

所以他们每个人都在偷,偷得心安理得,偷得天真无害。

影院里,看两个孩子稚嫩地互相配合掩护,观众在轻轻地笑;看年迈的店主叫住‌‌“哥哥‌‌”,给他两个棒冰,关爱地说‌‌“以后不要叫你妹妹偷东西了‌‌”,观众在感动地沉默。

还有,炎热夏夜里,一家人坐在屋檐下‌‌“听烟花‌‌”——

镜头垂直而下,四周是灰青惨暗的夜,中间有一道窄窄的缝隙,透着暖黄的光,一家人头挨着头,正在向上看、侧耳听,屏幕上没有烟花,只有烟花炸响的声音,但却比看到烟花满天还要美。

以及,在海边度假时,一家人的其乐融融,看奶奶向远处无声地说着‌‌“谢谢‌‌”,会觉得‌‌“幸福‌‌”这个词,有了可以具象的画面。

可惜,你在这故事中得到了多少温暖,就会在结局时,体味出多少寒意。

海边归来不久,奶奶在睡梦中去世。

‌‌“爸爸‌‌”慌张地想要打电话给医院,被‌‌“妈妈‌‌”信代(安藤樱饰)阻止了,她镇定冷静地说:她已经死了。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事。

下一个镜头,不敢声张的‌‌“一家人‌‌”齐心协力,在院子里挖坑,埋下奶奶的尸体。

接下来,信代与治找到了奶奶的最后存款,‌‌“夫妻‌‌”俩一边惊叹一边数钱的画面简直有一种庆祝感——总而言之一句话,太冷血了。

但实际上,这部片子不是拍给道德看的,它是拍给人性看的。

老实说,我看完电影的第一感觉不是温暖,是残酷,非常残酷。

即使在一个有血缘的家庭里,人与人之间也本来就是很独立的存在。

有一念善,就有一念恶。就像结尾时信代喃喃自问的那句话:只要生下孩子就能成为母亲了吗?

如同是枝裕和在《如父如子》里强调的:家人之间是否有血缘,不是幸不幸福的必要条件。

真正爱你的人,即使没有血缘,也会在寒夜里递给你半个可乐饼;而不爱你的人,即使血肉同源,也可能在你的胳膊上留下一道伤疤。

许许多多让人看完不寒而栗的社会新闻里,藏着森然可怖的人性真相。血缘是最弱的温情符号,拆掉这个符号,夫妻、父母子女、亲人之间,就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这样简单明确的契约联系。

发生的故事,可以是暖心暖胃的血浓于水,也可能是无情无义的蹂躏抛弃。

这一点,更极致的表现,可以看看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人只要自私起来,只需轻飘飘说一句‌‌“难道我就没有幸福的权利么?‌‌”,就可以将一切抛开——包括自己亲生的小孩。

我从《百元之恋》时开始喜欢安藤樱,这个被戏谑为‌‌“最丑女一号‌‌”的演员,是《小偷家族》的灵魂。

‌‌“东窗事发‌‌”后,一家人被抓住隔离审问。对方步步紧逼地问‌‌“妈妈‌‌”信代:是不是因为你不能生育,所以才诱拐了别人的孩子?

镜头正正地对着安藤樱,她没有直接崩溃,她在慢慢表现崩溃的过程:捂眼、擦泪、捋头发、擦泪、再擦泪、怎么也擦不干净、于是更拼命地擦泪,直到眼眶细细地红了,她放弃了擦泪,放弃了愤怒,放弃了诘问,放弃了辩驳,最后长吁一口气: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

不需要微言大义的台词,不需要高高在上的道理,不需要愤世嫉俗的控诉,信代的爱与恨,她的温暖与倔强,已经一目了然。

所以,信代算是个好人吗?显然不算吧。

把奶奶埋在院子里,不是为了让她死后也可以和他们在一起,而是掩埋不能见光的秘密,让每个人都能继续在这个小小的家里生活下去。

那么,信代算是个坏人吗?显然也不算。

相反的,那些在案发后想当然地推测这一家人之间的关系,得出‌‌“谋杀‌‌”结论的声音,反而让人齿冷——可惜,这是这个社会常态的思路——你穷困潦倒,你无家可归,你不能生育,所以,你诱拐孩子,你谋杀老人,你丧心病狂,凡此种种,都是‌‌“铁证如山‌‌”的推论。

信代无法解释,也自知没有解释的必要。因为他们处在社会的边缘,没有人有时间了解他们的前尘往事和内心伤痛,更没有人有时间去理解他们的生活法则和过期梦想。

结局铺开,曾经的家庭成员各有归属,有幸运的也有不幸的。‌‌“哥哥‌‌”祥太终于上学了,‌‌“妹妹‌‌”由里显然又要继续遭受虐待。

命运,有些能改变,有些就是改变不了。

当祥太在公交车上无声地喊出‌‌“爸爸‌‌”时,你知道这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家族里,最后的‌‌“父子‌‌”关系也解散了。

每个人都又变成了孤单的自己。

可凡俗如我,总觉得,最后的一幕里,由里垫着脚望向阳台外的眼神亮了一下——会不会是看到了来救她出去的‌‌“小姨‌‌”亚纪,或者是带着弹珠来看她的‌‌“哥哥‌‌”祥太?

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心里挂着一个俗不可耐的温暖结局?

哪里都有活在生存线上的人。

许多以这种人生为题材的影片,都逃不开血腥、暴力、阴暗和绝望。

唯有是枝裕和,给他们披了一件温暖的外袍,风吹起一角,让你看一眼惊心动魄的内里,复又若无其事地盖上,让你在兀自心惊中发现——人生的真相是残酷,但残酷的尽头也有温柔。

想起一个闺蜜,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算不上脾性乖巧的人,但后来结婚,却跟婆婆相处得很是亲密融洽。旁人向她求教:怎么参破了婆媳相处的玄机?

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答:就是把她当亲妈啊!人啊,缺什么就会在乎什么。

没有花花心肠,就是想着我妈没享上什么福,全都给这个‌‌“妈‌‌”补上。

又想起《天水围的日与夜》里最后一幕:单身母亲和邻居老太择着菜,嗔怨中秋节学校也不早点放学——一个不愿打扰亲生兄弟的贫困长姐、一个不被婿孙接受的丧女老人,在城市边缘的小小住所里,心照不宣地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我待她如此,都是心甘情愿。

心甘情愿,胜过一切血浓于水。

道理规矩绑不住的残酷人性,或许,就是会被一个及时送上的温暖拥抱彻底瓦解。

抛开血缘不谈,这一生,能遇到一个为你心甘情愿的人,已值得去领受这人生。若你还有几个为之牵挂不舍的人,简直就是圆满——活着是种修行,还好有人同路。

看影院灯光亮起,字幕开始滚动,赶紧忍着热泪离席。我只愿你相信,《小偷家族》就是一部温情脉脉的片子,没有真相,不必深思。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