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香港回归20年:老迈的城市 疯狂的楼市

主权移交20年来,不少香港人觉得令人忧虑失望的元素越来越多。贫富悬殊严重恶化、人口老化急剧、房价高昂,几近疯狂,年青人缺乏往上流机会,移民数字在不断增加。

香港回归20年,香港政府高度重视,不但动员了政府不同部门、各界社团及基层组织,举办过百场各类庆祝活动,更拨出几十亿元,制作大量纪念品及礼包派发给市民。

然而,整体来说,社会上对回归庆典的冷淡反应与政府在姿态上的兴高采烈形成鲜明对比。香港理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钟剑华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形容表示,就算政府如何落力及不计成本,整个香港社会对回归20周年可谓内冷外也冷,真正心情激动,热切盼望庆祝这个“大日子”的人少之又少。整个城市及令人忧虑失望的元素越来越多,对前景担忧之余,雨伞运动至今余波未了,社会分化对立虽未至于剑拔弩张,但社会的绷紧气氛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

生于九七年一月的可爱,刚好二十岁,从来没有因为生于九七回归年而感到骄傲。对于回归二十年,她说想不到有任何理由要去庆祝,对于国家主席习近平来港,一点兴奋感觉也没有。可爱对德国之声表示,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的承诺己退了色。她认为,在这个日子,香港人不是去庆祝,反而更应思考一下,2047的香港将会变成怎样,是否就这样坐以待毙,还是积极的为香港前途而努力争取。

回归20年,和许多先进国家一样,香港正面临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瓶颈,包括贫富差距加大、人口老化、年轻人缺乏上升的机会与社会阶级流动减缓等问题。再加上二十年的问题高房价只升不跌、几近疯狂的楼市;薪酬的加幅追不上通胀率,都令香港人喘不过气来。

房价犹如“过山车”

根据美联物业首席分析师刘嘉辉表示,近年本港楼价不断创新高,但在回归20年期间,楼价呈现10年升10年跌格局;据美联楼价走势图,1997年楼价高位的平均实用尺价约7767元(1尺约合0.10平方米),至2003年萨斯时跌至约2309元,今年5月最新尺价达约急升至11509元,较1997年高位累升近五成。

1997年回归后,首届特区政府积极增加房屋供应,推出“八万五”建屋计划,目标十年内全港七成家庭可拥有自置居所。然而不久遇上金融风暴,香港经济不景,楼价开始下跌。直至非典疫情爆发,楼巿跌至低谷,房价由1997年高位大跌七成至2003年低位,负资产一度超过10万宗,苦不堪言。其后政府大力救市,推多项刺激楼市措施,包括首次置业贷款、取消打击炒楼花措施等,至2003年中方现转机,房价逐步回升。

至第二、三届政府开始减供应以及继续停建居屋,并以勾地政策取代定期卖地,巿场预期未来楼巿持续出现供应短缺,适逢2009年美国开始QE量化宽松政策,超低息揭幕,物业成热钱“逃生门”,楼巿炒风炽盛。及至近年,中资发展商高价来港投地,增加发展成本,楼市只升不跌,楼价亦几近疯狂,无论政府推出什么“辣招”(压抑楼价的措施)、美国联储局加息都不能阻止香港楼价继续上升。

房子,还是房子

黎女士至今一提起萨斯期间手中物业成了负资产的惨状,仍心有余悸。九七年她刚结婚不久,那时楼价已相当高,港岛区一个六十多平方的单位售价六百多万元。她和先生每月供房货的款,占二人总收入的一半,压力虽然颇大,但心想楼市向好,可作理想的投资,怎料金融海啸后,楼价开始狂凉泻,到萨斯期间,房价只跌剩三百余万,但欠银行五百万,那时天天几乎以泪洗面。黎女士忆道,那时候身边很多朋友都破了产,有些供不起房子的朋友被银行没收住宅的例子屡见不鲜。黎女士说,好不容易才熬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十九岁的儿子己升上大学,本应可以舒一口气,黎女士却开始为儿子将来的房子而惆怅。

黎女士告诉德国之声,现在的大学生毕业的平均工资才一万多元,但看疯狂的楼价,一个实用面积只有三十平方的单位,动辄要六七百万,慨叹如果父母不出手帮忙,年青人穷毕生的精力也难以置业。因此,黎女士说,儿子往英国念大学己花了家里的储蓄;现在便又要努力为儿子储钱置业。

陈同学马上就大学毕业了,对于毕业后的生活,她很希能找一份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但当面对港岛区15坪住宅平均2万元港币的天价租金,就很难乐观起来,陈同学慨叹“现在大学生工资偏低,毕业生平均薪水才港币12000元,对比20年前我小姨大学毕业的工资,几乎是同一水平,真的很无奈。”

陈同学的父母都是八十年代末的大学生。那时候走精英主义,只有香港及中文大学两所大学,大学生都是天子骄子。陈爸爸对德国之声表示,自幼家里贫穷,一家八口挤进一间细小的柀间(用木板间隔而成的房间),自幼发奋念书,期待入大学便能改变命运。陈爸爸后毕业后来成了一名土木工程师,毕业五年便储了第一笔首期结婚置业。婚后太太当全职主妇,家里还有菲律宾佣人,是典型的中产家庭。今天女儿快大学毕业,眼见麦当劳、星巴克的侍应全是大学生,陈爸爸心里期实有点难,感叹年青人没有上流的机会。“她能找到一份喜欢的工作就不错了。我没有太多奢望。”

在香港庆祝主权回归20周年之际,港府最新统计报告显示,过去5年贫富差距扩大,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进一步抛离0.4的警戒线,创下45年来新高。而2016年公布最新贫穷人口为97.1 万人,较前年增加约9000人,贫穷率维持在14.3%,但长者贫穷率则微增至30.1%。另外,具有专上教育以上学历在职贫穷人口亦连续第3年上升,去年达到2.47万人,其中具有大学学位的在职贫穷人口由2012年的9300人增至去年的1.42万人。

另一方面,香港的千万富翁却有不少。根据花旗银行发表《香港千万富翁调查2016》,去年全港约有5.9万人拥有1000万以上的流动资产,属千万富翁,当中有4%为学生。花旗银行零售银行业务主管林智刚形容这群人是“含着金锁匙出生”,而百万富翁人数则由2015年76.8万人升至87.8万人,与10年前相比,百万富翁人数升了足足一倍。

调查亦发现近4成的千万富翁对香港的居住环境和教育制度不满,调查显示他们每月花在子女教育的开支达3.1万港元,以他们平均每月收入17.5万计,教育开支占收入近2成,其中学费就花了1.9万,而他们的子女大多就读直资、私立或国际学校。

事实上,港岛区随便一个小住宅单元,价格便动辄千万元或以上,而豪宅林立的港岛半山及南区,数千万至上亿元的单位更是有价无市。

浮华的背面

然而,当镜头转移至深水埗及大角咀区域,这里较集中基层甚至贫穷人口居住,居住环境挤迫及恶劣却令人震惊。当德国之声跟随香港社会组织协会探访居住在笼屋(用铁线围着一格床的出租床位)及劏房(一个单位被分隔成再细小单位出租),目睹了一幕幕生活在贫穷线下的悲歌。

单亲家庭谌女士与十三岁儿子相依为命,租住在深水埗区一幢旧楼房上的一个只有三平方米的“房间”,屋内只能摆放一张床,一个小衣柜,剩下空间几乎无法立足。吃饭、做功课全都在床上。谌女士依靠政府的每月的四千多元公共缓助金,单是租金及水电费便是2千多元,生活相当拮据凄苦。谌女士红着双眼告诉德国之声,有些食物靠教会及食物银行的捐助,因为儿子正在发育,长期屈着腰坐在床上很不健康,心痛之余只盼望能早日分配到政府公共房屋。

社区组织协会干事施丽珊表示,目前全香港共占近20万人住在柀间房、劏房、天台潜建屋等。“事实上,香港的贫困情况,连许多香港人也不知道。这是一大遗憾。”

人口老化与移民潮

另一方面,香港的人口老化问题越趋严重。根据政府统计处最近公布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简要结果。截至2016年6月底本港人口达733万人,然而人口老化近年加速,10年间65岁或以上长者占整体人口比例高达16%,另人口年龄中位数上升3.8岁至43.4岁。然而,香港却没有退休金制度,长远的老年福利政策也欠奉。

由八二年中英联合谈判至回归前的香港,曾爆发几轮的移民潮。直至有九七回归后,移民人数大为降底。然而,随着近年政治的阴霾及居住环境质素下降,移民的声音又开始响起。

根据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16年10月发布一项民意调查,数字反映约四成受访市民有移民打算,而台湾是最多受访市民提及的移民目的地,占16.3%,其次是澳洲(15.2%)、加拿大(13.8%)。

根据保安局最新数字,估计2016年有7,600名港人移民外地,较2015年估算的7000人、以及2014年估算的6,900人高,创出3年以来新高;港人选择移民的主要国家,分别为美国、澳洲及加拿大,当中又以美国的人数最多。

回归二十年,随着内地与香港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融合,中港两地人口不断双向流动,令跨境婚姻逐渐成为香港婚姻的重要一环。来自内地的新郎或新娘在港婚姻登记数字,在1996年仅占整体数字的6.7%,到2015年已上升至34.8%。

从1997年7月至去年底,累计有93.5万名内地人持单程证来港,加上20万名双非(父母皆非香港市民)儿童,30万名持各类签证来港定居的内地居民,总共近150万“新香港人”涌至,使原己挤迫不堪的香港更为挤迫。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