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焦虑与质疑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北大120周年庆典致辞时,将成语“鸿鹄之志”读成“鸿浩之志”,舆论哗然。林建华在北大校园网发表公开信道歉。但不道歉还好,一封道歉信,却不仅把这位校长落伍的治学治校理念暴露,而且也从这个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学教育中,看出中国在专权政治主导下,对科学文明的追求,本质上比100年前还落后。

林建华首先承认自己文字功底不好,并怪罪自己读中小学正值文革时教育停滞,把个人错误推给时代。实际上文字功底再好的人,发表演讲前也应该对讲稿有充份准备吧。

林建华继而表明自己不是完人,说得好像有人预设他是完人似的;随后表示他的著作是自己写的,生怕因白字问题扩散成学术丑闻。

接下去那一段就精采了,他写道:“真正让我感到失望和内疚的,是我的这个错误所引起的关注,使人们忽视了我希望通过致辞让大家理解的思想:‘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如果他这段认为人们最应该关注的话,是想说对他读错字的质疑没有价值,那他不过是为自己开脱而已,也无大碍;但如果他真的认为“焦虑和质疑”没有价值,并以此作为治学治校理念的话,那就彻头彻尾是反科学和反文明了。

众所周知,科学精神的本质就是批判精神,科学的原动力就是质疑。没有质疑,陈见就会成为真理,熟视就让人无睹。没有质疑,欧洲走不出中世纪;没有质疑,牛顿发现不了万有引力定律;没有质疑,爱因斯坦提不出相对论。一部人类科学发展历史,哪个重要突破跟“质疑与焦虑”无关?

质疑本身的确不会创造价值,但质疑能引领和激发价值创造。科学的发见,是先有质疑,后有创造。没有质疑,依样画葫芦,根本无需创造。可以说,质疑才能打开人类命运的进步空间,人类社会取得的一切文明进步都始于质疑。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一个学者,一个号称是中国哈佛的大学校长,怎么会说出这样反科学却自认为最重要的话?

就语言逻辑来说也有问题,他强调的“直面现实的勇气”、“直面未来的行动”,包括不包括直面“焦虑与质疑”的勇气?包括不包括直面质疑的行动?是直面焦虑与质疑才有未来呢,还是回避焦虑与质疑才有未来?

很明显,作为北大校长,党领导的任务就是要抑制学生的焦虑和质疑,防止质疑不受约束,导致治理失控;就是要学生放弃批判精神,乖乖地做党的工具,这样才不会阻碍他们“迈向未来”。不过这未来也许是升官发财的未来,却一定不是追求科学与真知的未来。

与100年前的北大、蔡元培校长时代的北大相比,现在是大开倒车。“质疑和焦虑是北大民主与科学传统的表现之一!”——1984-89年任北大校长并自认为是一个失败的校长的丁石孙这样说。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