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压力催生“共同体”

从媒体吸纳到电视剧限制,中共对港台的施压将催生怎样的“共同体”?

学者柯衍健在香港《苹果日报》发表文章《中国因素与香港媒体芬兰化》指出,明报前执行编辑姜国元被裁,引起香社会各界广泛的回响,折射香港人对新闻自由和编辑自主的担心。而这份担心,无疑缘于高权移交后,香港媒体被赤化的趋势。

文章引述《香港革新论》一书中的调查称,除了壹传媒集团以外,几乎所有的香港主要报章、电台和电视的老板,都获委任为人大与政协等职务;近年甚至出现中资直接收购《南华早报》和亚视等案例。在“政治吸纳”以外,中国大陆庞大巿场所提供的商机和利益,也是北京“经济吸纳”香港传媒的利器。

文章说,在“芬兰化”的趋势下,香港媒体被自我制约,要避免与中国大陆产生磨擦,以换取自治空间。不过,世界银行以及不同的报告都指出,香港的优势除了法制完善外,资讯自由、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都是香港成功不可或缺的元素,更是香港吸引外资和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中国因素”持续侵蚀香港新闻自由,必然削弱香港的独特性和长远竞争力。

雨伞运动催生“香港共同体”

台湾学者林泉忠在香港《明报》发表文章《“香港共同体”的形塑》指出,香港社会由来已久的本土意识绝非纯粹文化层面的族群意识,而是一开始就已包含了某种程度的政治意涵。占相当比例的港人对新统治者中共的不信任,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九七后香港与大陆两地民众之间因交流剧增所产生的摩擦,使香港本土认同及其内在的政治元素得以长期存在并伺机发展。

文章说,其后八年,香港的本土主义思潮并未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反之,香港社会“中国人”认同的接受程度,在2008年达到历史新高。吊诡的是,在经历了2014年的“普选”死局及雨伞运动的历史性挫折之后,香港迎来了年轻世代呼唤“本土主义”的新时代,于是“香港共同体”概念,重新获得新的论述空间。

两岸电视剧政策不对等

台湾传播学教授罗世宏在《多维TW》发表文章《台剧到哪里去了?面对两岸电视交流失衡的警讯》,两岸电视剧有来有往、甚至台剧占有优势的局面逐渐发生了变化,大陆的台剧热渐渐退潮,但陆剧则急起直追,开始出现此消彼长的迹象,甚至逐渐形成某种“反攻台湾”的态势。

罗世宏说,大陆对境外业者或产品进入大陆市场有着相当严格的审核及管理。为了解决两岸电视交流的不平衡现况,除了台湾本身有必要在振兴台剧的相关政策上有所作为,以提升台剧的制作量和竞争力之外,大陆对台剧在播出管道与配额限制或许也有鬆绑的必要,毕竟台湾对陆剧在台播出的时数与时段并无任何限制,但大陆对台剧则视同境外剧,受到相当严格的配额和播出时段的限制,这不仅对台剧不公平,而且对两岸文化交流的发展前景也形成一道越来越难以跨越的障碍。

蔡英文应该平衡中美利益

台湾《自由时报》发表社论《九二共识不就是个假议题?》指出蔡英文新政府并没有俯首屈从中国压力的迹象,多数台湾人也期待蔡英文坚持台湾主体立场,务实驾驭两岸关系,呼吁人们看到另一股平衡的趋势,那就是美国方面不同于以往的操作。

社论认为,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以及台湾内部认同的发展,导致美国总结算马英九的两岸政策,是非常合理的事。台海和平,符合亚太地区的共同利益,也符合美国的利益。然而,台湾向中国倾斜,乃至定型化“共属一中”,完全违背美国的一中政策(一个中国,主权国家;一个台湾,政府当局),也正面挑战了美日安保与美国在南海周边的盟邦。因此,“未来的新政府,必须扮演平衡角色,将马英九的总路线,拉回中美三个公报与'台湾关系法'、'六项保证'所构成的'现状'”。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