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2050年中国难圆足球梦

中国希望在不久的未来成为足球世界冠军,为此中国对足球事业投入巨资。作为马加特的副手执教于中超联赛的德国教练凯文•施托茨(Kevin Stotz)认为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并解释了个中原因。

德国之声:您在大约两年前同菲利克斯•马加特(Felix Magath)一起到山东鲁能俱乐部执教。您还记得在中国一开始是怎样的吗?

施托茨:那完全是另一个世界。中国有13亿人口,这完全是另一个重量级。中国人很友好,但也很特别。他们会在过马路时看手机,对周围发生的事不闻不顾,甚至跟你撞个正着。交通的混乱让我大吃一惊:虽然汽车都有转向灯,但基本没人用;感觉大部分开车的人不停地在按喇叭。俱乐部不让我们自己开车。你根本无法想象,要右转弯的车常常在左边的车道上,或者相反。另外很多中国人不会英语,如果没有翻译,就完全无法沟通。

德国之声:语言障碍对俱乐部工作的开端带来了困难?

施托茨:这对我和菲利克斯来说都不太习惯。我们只能通过翻译和别人交流。而俱乐部里还有外国球员,他们也有自己的翻译。多数情况下教练的指令要转上好几道弯才能传达到球员那里,这种情况很需要适应。有时我们只是说了很简短的一句话,可是翻译好像跟对方说了半个小时(笑)。

德国之声:您对自己的角色是如何理解的,更像发展援助专家还是追求赛场成功的教练?

施托茨:二者兼有之。我们签了一份长期合同,因为我们想作一番发展建设。事实上我们也比较快地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接手俱乐部的时候,这是一支垫底的球队。我们首先实现了保级。菲利克斯的设想是,把重点放在提高队员的体能方面。通过运动科学测试,我们看到队员们取得了进步,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尽管如此,他们同德甲联赛的水平还差距很大。

德国之声:作为教练,您已经被载入了中国足球运动史册。在您这个年纪,这可很少见。

施托茨:是这样。我现在27岁,在中超联赛的俱乐部里,还没有一个教练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就取得了这样的业绩。本赛季结束的时候我们排名第6,而一年半前我们刚开始的时候,还是倒数第一。这当然让我感到骄傲。

德国之声:您如何看中国人对足球的热情?

施托茨:中国人对足球有着巨大的热情。在中国,足球是第一大运动,排在乒乓球前面。我们刚到中国的时候,每场比赛的观众人数大约是2万人,到了我们在中国的第二个赛季,观众人数就上升到了每场3.5万。当然现在来自外国的球星吸引了更多球迷去看比赛。

德国之声:一年前,中超俱乐部花巨资引进了浩克(转会费5000万欧元)、奥斯卡(7100万欧元)和特谢拉(5000万欧元)等国际球星。这些转会的过程是怎样的?

施托茨:(笑)我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需要新的圆珠笔或者其他很简单的东西,必须填写表格,经过10道审批手续,任何事情都要上面点头。这就已经相当复杂了。上海上港俱乐部的技术指导有一次对我说,浩克的转会至少跟订办公用品一样复杂。谨慎地说,这很不寻常。

德国之声:中国的俱乐部专业程度如何?

施托茨:我们所在的山东鲁能有一流的场地,足以让有些德甲联赛俱乐部望其项背。我们有7个草皮场地、一个健身房,医疗部门有最先进的仪器设备。鲁能与科隆体育学院有合作,科隆方面时不时有人到济南进行测试。可以说所需要的一切我们都有,因为在中国钱不是问题。

不过这里的一切也都还在起步阶段。健身房里还仍然都是的崭新器材的气味,就是说还没怎么用。还需要有人把队员们带进门,我们就是干这个的,告诉他们使用哪些器材,怎么用。

德国之声:您说发展还刚刚开始,具体指什么?

施托茨:不能这么说,尽管最近几年的高潮可能暂时过去了。这里发生了很多变化,中国现在在青少年人才培养方面加大了投入。从前,来中国的球星大部分是运动生涯顶峰已过的球员,觉得这是多一份经历,另外在经济上也有收益。而现在不同了,来中国踢球的越来越多是处于最佳年龄的球员,比如巴西的奥斯卡。这一趋势在教练身上也有所体现。施密特(Roger Schmidt)也很年轻。

德国之声:习近平想让中国成为足球世界冠军。对他所憧憬的“足球大国”目标,中国人有耐心吗?

施托茨:我跟很多人谈起过这个话题。不少人说,他们自己是看不到中国成为足球强国这一天了。我才27岁,但我也认为自己经历不了这一天了。这是一条漫长、坎坷的道路。

德国之声:中国希望到2050年拥有一流的足球队,成为世界冠军。

施托茨:我们可以在2050年再聊一聊。我认为,到那时还仍然不能把中国称为足球强国。我想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足球会继续发展,取得进步。中国将会打入世界杯,但要想超越德国、巴西这样的国家,就不太现实了。

凯文·施托茨(Kevin Stotz )1990年生于海德堡。运动科学专业毕业后在霍芬海姆队和柏林赫塔队实习,后来同马加特在富勒姆俱乐部(Fulham FC)共事。2016年他与山东鲁能俱乐部签约。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