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微历史〗浮夸风是怎么刮起来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1. 唐青铜孔雀禽鸟纹葵花镜,几乎无锈,呈现富含锡而形成的亮银白色。背面的孔雀和小鸟线条清晰、立体,值得一提的是孔雀的腿部是镂空的,是采取铸造成范时填剔范芯而成,精巧有趣。

2. 果壳:在弗吉尼亚大学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墙后的19世纪化学试验室。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用于化学实验的炉子,它可以通过木头、煤等燃料功能,并有专门的砖砌管道负责换气。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实验课也是挺有意思的呢~

3. @煮酒君谈史:1921年夏天,熊秉三夫妇送给胡适一盆兰花草,胡适甚是喜欢。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料着,怎知到了秋天这盆兰花草都没有开出花来。于是他命仆人阎海将这兰花草搬入屋里过冬,并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小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50年后,台湾的曲作者陈贤德修改这首小诗,并配上曲子,同时改名为《兰花草》,从而广为传唱。

4. 胡平:这股浮夸风到底是怎么刮起来的呢?《麦苗青菜花黄》这本书告诉我们,浮夸风是因为毛泽东提出的“两本帐”制度刮起来的。毛在58年1月写的《工作方法六十条》里发明了“两本帐”制度,即在制定生产计划的时候,中央要定两个指标,一个是必须完成的指标,一个是期望完成的指标,后者要比前者高出许多。地方也要搞两本帐,一个是必须完成的指标,一个是期望完成的指标。地方的第一本就是中央的第二本,也就是说,中央期望完成的,就是地方必须完成的。这样一级一级下来,层层加码,等到了基层,基层的计划指标势必大大高于中央的第一本帐即中央的实际要求。

5. @nytchinese:学者沈志华为自己设定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希望中国揭开自己的秘密,把中美、中朝关系的往事和其他内容告诉国民。他认为,共产党没必要为打开过去的档案这么紧张。“如果我是宣传部门的负责人,我会说:‘那些错误是过去犯下的,不是现在,我们需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学者沈志华:盼共产党将隐秘历史公诸于世)

6. 傅国涌:当大局已定,胜利已不可逆转时,中共中央关于如何处理南京市委领导的地下党,有过一个十六个字方针:“降级安排,控制使用,就地消化,逐步淘汰。”有人曾经拿这十六个字问过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2003年谢世的李慎之先生,他不无感慨地说:“怕不止是南京,是对全国地下党的。”但他没有见过这个文件。

7. 老绥远韩氏:老邻居刘大夫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光宗,一个叫耀祖。文革来了,要破四旧。他忙给孩子改名,一个叫卫东,一个叫卫彪。1971年,林彪事发,亡命温都尔汗,刘大夫慌忙去派出所给卫彪改名为卫江,以为这下万无一失。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刘大夫感觉卫江这个名字也不妥,又去派出所想把卫江改为卫华。三番五次,派出所嫌麻烦,没给办,二小子今年五十了还叫卫江。

8. @吴铭:关于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很有市场。例如,不少人认为那时候物价稳定,从未发生通货膨胀。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记载,“大跃进”期间,国家财政连年出现巨额赤字(1958年为21.8亿元,1959年为65.8亿元,1960年为81.8亿元),银行大量增加信贷和发行货币,社会购买力大大超出社会商品供应量,“造成商品奇缺,通货膨胀,人民消费水平大幅度下降。”包括粮、肉、蛋、糖、肥皂等在内,凭证凭票限量供应的商品品种不断增加。

9. @贺延光:【往年今日】哭诉无门——几位无助的农民长跪痛哭,他们14岁的儿子被一流氓团伙用刀捅死,只因为首的是均县镇一名副镇长的侄子,至今没有受到应有制裁——2000.03.27.湖北丹江口

10. 1931年瑞典的泳装时尚。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