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霍金与病魔搏斗半个世纪 他的病到底有多难治

英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于星期三(14日)逝世,终年76岁。

霍金出生于1942年,他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以研究宇宙论和黑洞最知名。

但霍金又是一位饱受疾病折磨、长期坐轮椅的科学家。

1963年,年仅21岁的霍金发现自己行动开始变得笨拙,经检查,被确诊为患有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医生当时预计,他只能活2到3年。

MND

这种疾病的英文名字叫Motor Neurone Disease (MND),中文叫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也称为运动神经元疾病(也有俗称为‌‌“渐冻人症‌‌”)。

它到底是一种什么疾病?都影响哪些人?到底有多严重呢?

根据英国全民医疗保健系统(NHS)网站介绍,MND是一种并不常见的疾病。它主要影响大脑和神经,引起肌肉衰弱和萎缩,随着发病时间的推移逐渐严重。

据信,这种病总是致命的,它会大大缩短患者的寿命。然而,许多人患病后却能生活许多年。

目前,这种病不能治愈,但是有一些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和锻炼)可以帮助病人减轻病痛,缓解疾病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早期症状

MND早期症状包括腿和脚脖无力,走路会摔倒,爬楼梯困难。

它还会影响到语言,会出现口齿不清。在吞咽某些食物时出现吞咽困难。

握拳无力,手拿不住东西,肌肉痉挛和抽搐。

体重减轻,无法控制哭、笑,特别在一些不适当的场合。

MND的高发人群为60到70岁之间,但是任何成年人年龄组都有可能发病。

它主要是由大脑细胞和运动神经引起的。这些细胞在发病后慢慢失去功能,但是病因不明。

如果家里有近亲患有这种疾病或是与此有关的额颞叶痴呆病(frontotemporal dementia),这可能意味患你患这种病的风险会高一些,但多数情况下,它并没有家族遗传。

西蒙的故事

2016年,BBC曾播放过一部关于死亡的纪录片叫Simon's Choice,里面的主人公西蒙(Simon)患的就是这种运动神经元疾病。

当时57岁的他选择到瑞士接受安乐死,BBC用纪录片的方式纪录了西蒙患病后的挣扎以及最终死亡的全过程,让人感叹生与死的抉择。

这种病无论对患者本人,以及他们的家人和亲友都是一种巨大的痛苦和挑战。

再回到霍金,随着病情不断加重,1970年霍金已经无法自己行走,他开始使用轮椅。

其后几年,他肌肉萎缩情况日益严重,全身能活动的部分仅剩几个手指。

1985年,霍金丧失了说话能力,只能依靠手指按动讲话器按钮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与外界交流。

目前对这种病的成因还不太清楚。有资料说,它可能与遗传及基因缺陷有关。

也可能与外部环境因素比如重金属中毒等所造成的运动神经元损害有关。

此外,科学家们也正在对有关此疾病的基因治疗进行实验研究。

延伸阅读:中国新网红——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

周二(412日),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中国发出了第一条微博,被称为是当日中国社交媒体上最大的热点。

他也被中国媒体称为新‌‌“网红‌‌”。

4月12日上午10点12分,霍金正式发布了第一条微博。随后,霍金教授的微博@史蒂芬霍金_StephenHawking粉丝暴涨超过130万,目前还在迅速增长。

霍金写道:我的中国朋友们,你们好吗?好久不见了!我上次拜访中国是在2006年,当时在北京参加了一场物理会议,那次经历非常难忘。我的首次中国之旅是在1985 年,我那时候坐火车游历了你们雄伟的国度。这些旅行使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略有了接触。不过现在,我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你们交流了--通过这个微博,我希望和你们分享我的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也希望能在互动中向你们学习。

其微博基本信息显示注册时间是2016年3月23日。此外霍金微博由霍金团队以及一个社交媒体公司共同管理维护,落款SH的内容均来自于霍金教授本人。

周二发出的第一条微博有此落款。

追星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1942年,系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霍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

2014年,以年青时代的霍金为主角的电影《万物理论》(又译《爱的万物论》The Theory of Everything),使他更加为人所知。

中国的霍金粉丝们在他发出第一条微博后反应热烈,留言评论者已经多达23万多人。

其中大部分表示对霍金的崇拜之情,还有人希望霍金保佑自己学好物理。

有网民写道:抑制不住内心的小激动呢!可以和伟人如此近的距离。‌‌“希望以后可以更多地从您身上汲取更多的营养,成为一个更好更优秀的人‌‌”。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