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国学”的问题

饶宗颐批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不同意王国维将诗词分为“隔”与“不隔”两等,“隔”不见得不好,“不隔”也不一定好。

古今作品,只有好看与不好看之分,并无“隔”与“不隔”之别。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浅白易明,绝对“不隔”;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则隐晦而隔,论意境,朦胧一点更完美,“隔”在“不隔”之上。

李安的电影,“色,戒”和“少年Pi”皆隐隔之作,“喜宴”则不隔,三片各有胜场。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不隔,“笑傲江湖”与“鹿鼎记”俱“隔”,因为作者的主题和寓意,都隐藏得深,朝代背景交代不清楚,甚至故布疑阵,大悲之情,故意以嬉戏的闹剧出之,不止是隔了,还很深奥,只是深奥之外,还有通俗处让大众可以观赏,这才可以像卖武一样,表演完了,拿着一只帽子装赏钱。

文学评论中西不同。读中国文学,俱以“文心雕龙”为心经,又以“诗品”等为辅。作品高下,往抽象的感觉处定夺,譬如“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是不是需要如此博伟而沉重呢?莎士比亚的戏剧,都讲人性之千百本相,合起来只为娱乐大众,其中又有何道何圣呢?

到了二十一世纪,这样的文学理论,就变成死理论,有如回顾清朝妇女的缠足,有其历史风貌,但接不通全球化之下用电脑下载荷里活电影和看哈利波特的华人下一代。

此所以“国学”很难“承传”,更不可能在下一代普及,因为大量核心观念如“内圣外王”、“圣因文而明道”,小孩听不进去,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之类,又因为下一代看见的中国人,个个都贪腐成风,搬空一个国家,讲一套做一套,四周乌烟瘴气,加上不教古文,白话文又遭到严重污染,所谓的国学,与下一代越来越隔,将来由中国人自己来唾弃。

读文学已经很孤独,读中国文学更孤独,读中国文学的批评理论,更是孤清欲绝,不属于这个世界;除了脑袋灵活一些,在其中悟出一些比较。例如,中国诗讲“气韵”,英诗没有这回事;正如中医把脉,讲寒热,西医却非要用探热针量体温不好。这两种Mindset,不可调和,也决定了中国人的逻辑思维,与西方人的心智不同,但中国人以为到了领导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肯吗?

“国学”如果可以这样应用,就比较好玩了。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