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大陆的“海外村”:人均收入二十万

槐塘村的‌‌“出国潮‌‌”兴盛于上世纪80年代,大批村民如潮水一般前往荷兰、意大利、法国、德国、西班牙闯荡。因为在很多村民看来:在国内做生意,要靠头脑、攀关系、看运气,在国外只要勤奋就可以了。村中在外还仅仅是打工的村民,一年也有二十几万的收入。

村民邱海燕家的出国潮已经延续到第三代,她身后的别墅是侄儿王震的。这座全西式别墅,仅仅框架就花了100多万,院子里还有游泳池和车库,院子大门全部是电动的。

邱海燕的小儿子也在西班牙。他从16岁离开家到西班牙读书,至今已12年。她在展示自己家里的欧元钞票。这些钱还没有兑换成人民币,村里几乎家家都有或多或少的欧元。

58岁的王晓花背着孙子打麻将,她的两个儿子和媳妇都在国外打拼。背上的小孙子是在国外出生的,由于儿子和儿媳没时间好好照看孩子,孩子就被送回槐塘交给她照料。

邱金妹的家装修极其考究。有村民说这栋楼的入户门就有8万元,家里的一套仿古家具就有好几十万,但邱金妹从来没有承认过。她和丈夫通常在西班牙、屯溪和槐塘三地居住,一年中呆在国内国外的时间各半。

青壮年在国外,老人、孩子们留守国内,这是槐塘村最普遍的现象。村子最中央的这两栋楼的主人都在国外,只有一个老人留守,常年大门紧闭。

92岁的罗银柳一辈子没有走出大山,但她的40多个子孙散落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老家的这栋大房子,平日只有她和保姆住。

村子中央的槐塘小学就是最早出国的郑朝荣捐钱建造的,最多的时候有300人,现在只有20 名学生和1名老师。58岁的陈永池成了槐塘小学唯一的老师。他在槐塘教书三十多年,学生越来越少。其中一大半孩子的父母分别在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