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为什么日本的米饭比国内好吃

大米要好吃,主要是蛋白含量要低,还有支链淀粉含量要高,这样米的弹性好口感就好。同时芳香物质含量要高,闻起来诱人。

日本米在科研上的积累要强于中国米。

首先日本农业现代化比中国早太多,两边的发展水平一直差距很大,国内勉强追上发展势头才不到一代人的时间,但是积累照人家就差着整整100年的时间(粗略得算1873-1973其实是一百多年)。

传统育种,5-7年出成果,还不一定能过审,100年意味着差20代的基因库。分子育种,美日能做,国内现在充其量算‌‌“分子辅助育种‌‌”,跟人家的差距又在拉大。

大学时候我们主管科研的副院长经常讲他在早稻田(大学名就叫‌‌“早稻田大学‌‌”)读博的故事。当时文革刚结束,跟日本的外交关系指导原则叫‌‌“一衣带水‌‌”,国内各个学科大牛们学日语的很多。

我们院长当时就是学了日语拿国奖保送去留日。他导师问他想修啥方向,我们院长鼓了半天勇气,说想做一个水稻生理学,把这种植物从发芽开始,每一片叶子,每一条根的生理作用都搞清楚。当时他讲得很悲壮,说哪怕我这一生都搭进去,研究到眼瞎背驼,也要为祖国为人类担起这个重任。

当时日本教授也很感动,领他去了图书馆。然后指着一本几十年前出的日语工具书说好吧王桑,那你的第二心愿是什么?

事实上作为吃米的民族,日本对水稻的的近代化农业研究从明治时代就开始了,那时候中国人还在争论要不要扒铁路救风水。后来中国几十年战乱,日本的农业科研一直都没停过,两边的差距天壤之别。

鬼子对稻米的痴迷程度可能中国人很难理解,水稻对他们来说不只是一种主食而已,更像是一种传统文化和经济系统。这个安利一个游戏mod,《边缘世界》的Zipangu pack,里边很直观详尽的体现了日本古代对水稻各个部分的深加工,包括米糠,谷壳,秸秆等部分各种匪夷所思的用途。

至于说东北大米,东北在近代之前主食不是大米。当时山东河北热河移民的主食都不是稻米,也没有种植技术和适合的品种,当时适合东北的积温和生长期的作物是高粱。

在日本满铁农事实验所和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培育出适合东北的稻米品种之后,大米才变成东北人的主食。

(连黑龙江五个积温带都没听过的就别再来跟我撕了,头疼,原始的朝鲜稻到北边根本没法结穗,黑龙江产区最早的水稻是朝鲜稻农种植的日本1873年培育的北海道‌‌“赤毛‌‌”稻。)

还有后来的东北农业科研,包括东北农大,长春水稻所等等前身都是日满时候留下的底子。东北农业大学建校时间是1948年,甚至早于建国。

现今东北品质最好的的五常稻花香米,其品种来源都可以上溯到日满时期,包括‌‌“陆羽123‌‌”,‌‌“龟尾‌‌”,‌‌“农林1号‌‌”和‌‌“农林22号‌‌”,‌‌“下北‌‌”,‌‌“石狩白毛‌‌”、‌‌“胆振早生‌‌”和‌‌“早生坊主‌‌”等等。这不是我编的,有兴趣可以去国家水稻数据中心网站,上溯亲本,很有意思的。

至于日本本土的农业科研,也根本就没停几年,甚至还因祸得福了。因为朝鲜战争的后勤需要,1951年美国将国内几乎全部的农业科学家派往日本,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将日本的农业生产彻底翻新,当年的粮食产量就达到了战前产量峰值的111%。这种不计工本的美式投入给日本农业带来的是脱胎换骨式的腾飞,以至于从此将日本从满目疮痍的战争废墟直接拉进了农业科学的第一梯队。

(日本人自己形容朝鲜战争的影响说是‌‌“天佑神助,起死回生‌‌”。关键词‌‌“朝鲜特需‌‌”)

接下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中国农业在经历各种深翻地之类的恶搞时,日本越来越富裕,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科研领域。时至今日,国内实验室仍然离了日本制造都没法运转。

还有鬼子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高,所以教育程度和技术水平比国内稻农高太多,不光能严格做到定量种植,很多都能与农业科研机构做到实时反馈。

所以,回答题目,日本米是否比中国米好吃?各人口味。但是算上中国南方的籼米,日本米的平均品质更高。

为什么感觉日本的米饭好吃?因为日本农产品的整体水平高,产业标准化程度高,品质稳定,产品附加值高,口味竞争激烈。国产米个别优质产品质量超过日本产品,但是依赖个别优质产地。育种方向整体上还是在追求产量第一,‌‌“吃饱‌‌”第一。

我们还没开始考虑‌‌“吃好‌‌”的问题。

以上。

@hiromoto00:無恥,我在生物教科書上發現一段話非常奇怪,里面説明發現歴史時,只写‌‌“科学家發現‌‌”,但這本書都是非常詳細地写出西方科学家的名字国籍,就這里没有,我就細心看了下,是説水稲的,瞬間覚得,這個科学家是日本人,去査,果然,日本人,真的被驚到,還有多少日本人的發現在中国教科書里被淡化的?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