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关于人际交往的5件事

只要还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就是每个人都躲不开的课题。

不管是多么强大的人,都需要在别人的帮助和协助下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不可能单枪匹马地成功;而在日常生活里,不和谐的职场关系、亲密关系可能给一个人的生活带来多大的痛苦,人所共知。

所以毫不夸张地说,社交和沟通能力,不仅决定一个人所能抵达的层次和格局,还决定一个人能否幸福地度过一生。

但人际交往是有自己的规则和禁忌的,规则之内行事,是从容得体、进退有度,规则之外行事,就是拎不清。

所以,在《请停止无效社交》这本书里,我努力把那些明白人未必肯说出来,却很重要的社交规则和禁忌说出来。

古人说‌‌“三十而立‌‌”,意思是,一个人到30岁,各方面就应该自立。有些事,必须在30岁之前弄明白,因为年纪越大,越没人会原谅你的拎不清。

1

别被人脉决定论骗了,

能力是1,人脉是后面的0

中国社会是一个崇尚‌‌“关系‌‌”的社会,需要打官司了,不是先找律师,而是先找关系;孩子要找工作了,不是帮着他一起进行职业规划,而是先找关系,生病动手术了,即使走常规看病流程没问题,也要找关系才放心。

过度崇尚关系的社会自然就催生出‌‌“人脉决定论‌‌”。我反感人脉决定论,因为它不断在明示和暗示:对于个人发展,人脉比能力更重要。

当人们盲目追求人脉的时候,其实是在疯狂地追求捷径。从别人身上借力,是他们找到的捷径,这样就可以坐着电梯扶摇直上,不用自己辛苦爬楼梯了。

可是人脉这件事恰恰是走不了捷径的。人脉发挥作用是需要能力和实力打底的,企图跳过自身能力积累,仅凭人脉一步登天是很难的。

有能力,人脉才能发挥作用。

我们假设一个最好的情形,那些能帮助你的人慷慨地给你机会、给你资源、给你平台。

可是如果你自身能力不济,机会来了,你能抓住吗?给你一个让人艳羡的职位,你能胜任吗?提供一个稳赚的生意机会,你有资金入伙吗?交给你一个锻炼人但压力很大的任务,你抗得住吗?

如果你屡屡让人失望,机会还会再次来敲门吗?实力不济,贵人想相助,也爱莫能助。

我们不能否认人脉的作用。但对于个人发展,能力是1,人脉及其他是这个1后面的0。没有1,后面的0毫无意义;有了前面的1,后面的0可以让1的威力成倍地增长。

2

永远不要忘记,

社交的本质是互惠

肯尼迪总统1961年的就职演讲有一句著名的话:‌‌“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这句话套用在社交场合最合适不过:不要问别人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别人做什么。

因为,社交的本质是互惠。

这种互惠并不总是发生在旗鼓相当的两个人之间。想结交各方面远胜于自己的人,并非不可能,只要你找得到共赢的合作点。

比如鳄鱼和牙签鸟。

大型食肉动物鳄鱼处在食物链的高端,牙签鸟处在食物链的低端,表面上看起来,鳄鱼对小鸟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它们不可能有交集。可是因为小鸟可以帮鳄鱼剔牙,鳄鱼的牙可以为小鸟提供食物,它们巧妙地形成了共生的关系,这是典型的有效社交。

可惜,想找到那些在各方面远胜于你的人的共赢合作点,很难。所以,你碰壁的可能性很大。

很多人,喜欢把碰壁理解为对方势力或者现实,因为这样就把过错全推给对方了。

但实际上,所有企图高攀的社交中,你认识对方的理由有一万种,对方认识你的理由却会微弱,比起他需要你的程度,你更需要他。一个拎得清社交的本质是互惠的人,不会想当然地认为他想认识别人,别人就会以同样地热情回应他。

所以,最稳妥的社交之道是,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能力、影响力有限的时候,专注能力养成,以获得平等交往的资本。

就算再不计较的人,心里也有一杆秤,暗暗衡量这一个人是否值得继续交往。如果一直是单方面地付出、单方面地索取,互惠的天平发生严重倾斜,友谊就会不知不觉地无疾而终。

平等的互惠看起来功利,但实际上是最舒服也最长久的交往方式。

3

不要被他人情绪左右,

学会倾听和回应情绪背后的需求

在谈话中,沟通双方的情绪状态是互相影响的。

沟通中如果介入负面情绪,会让谈话变得非常棘手。沟通时,处理自身以及他人情绪的能力,几乎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沟通水平。

沟通低能儿,自我情绪管理能力低下,情绪阴晴不定、言语冲撞无忌,沟通稍遇不顺就浑身敌意,无论和谁相处,都容易搞出最糟糕的局面。

普通的沟通者,遇强则强,遇弱则弱,容易被对方情绪牵着鼻子走。对方友善,他就友善,对方产生负面情绪,他也产生负面情绪,践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

但沟通高手不一样,沟通高手知道负面情绪只是表象,就像孩子哭,是因为饿了,需要食物,每个负面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同样,沟通高手也不一味地控制和压抑情绪,他们会转换处理情绪的思维方式。负面情绪表面上是在说:‌‌“我讨厌你……‌‌”,其实是想说:‌‌“我想要……‌‌”,拎清楚这件事,沟通水平会产生质的区别。

不成熟的沟通者把负面情绪理解成攻击和敌意,总是急着跳出来辩解和反驳。但成熟的沟通者把情绪理解成需求的表达,所以不管是雷霆之怒,还是抱怨批评,他们始终可以保持风度。

他们之所以心平气和,之所以不会被负面情绪牵着鼻子走,不会用负面情绪对抗负面情绪,是因为他们懂得跳过情绪,去倾听和回应情绪背后的需求。

4

别用临时和群发式的关系维护,

伪装的殷勤真的没用

我们都不喜欢临时抱佛脚的社交,不喜欢那个平时僵尸粉一样的微信朋友,上来就要我们帮忙点赞、投票、填问卷、买他在朋友圈卖的产品;不喜欢那个八百年不打交道的同学,要结婚收份子钱了才找你客套。不喜欢那个平时很少往来的亲戚,需要借钱才把你想起。

关系是需要培养和维护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不想在过程投入时间、精力、感情、资源,却一味索取,只想要单方获益的结果,即使能一时得逞,也不能一世得逞。

临时抱佛脚的社交不仅无效,还让人反感。因为没有人会把有求于自己才大献殷勤的人,当做真正的朋友。

无差别的关系维护也是无效社交。

最典型的社交行为是群发节日祝福短信。一年365天,不论传统节日还是洋节日,是放假的大节日还是不放假的小节日,都能看到群发祝福短信,到了春节前后,更是泛滥成灾。人们对此反感之意日盛。

明明知道群发的拜年短信,就算写满文采飞扬的吉利话,也一点温度都没有;明明收到毫无诚意的群发内容自己的内心也是拒绝甚至反感的,为什么还要跟着大家认认真真地走形式呢?

群发拜年短信是为了什么呢,无非是想通过送达祝福,来维系或增进关系。但群发拜年短信早就失去了这个功能,甚至开始有反作用。

人们看不到这一点吗?我看未必。可是为什么还要继续这么做呢?

我认为是‌‌“人脉‌‌”二字在作祟。群发短信如此泛滥并非偶然,中国人听到‌‌“人脉‌‌”两个字眼睛是会放光的,所有人都以维系一个庞大的朋友圈为荣,但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

所以就采用了群发的方式来维护关系,却不知这种不分对象、无差别的方式,其实是无效社交。

别用临时和群发式的关系维护,伪装的殷勤真的没用。

5

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

是情商最低的表现

毫无疑问,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是我见过的情商最低的行为。

很多人拎不清楚,以为沟通能力强就是口齿伶俐,能说会道,这真是大大的误解。其实交谈的常胜将军,往往是最糟糕的沟通者。

因为当一个人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的时候,他说话的目的就不再是为了思想交流,也不是为了建设性地解决问题,而是为了战胜别人。和这样的人相处非常累。

我曾经也是个‌‌“雄辩症‌‌”患者,花了很长时间才克服‌‌“语欲胜人‌‌”的毛病。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被同学拉着去报名了院辩论队的选拔,本来兴趣了了,可是看了几场经典的国际大专辩论赛视频,就迷上了那种唇枪舌战的感觉。

结果几场选拔赛下来,我不但没入选,还染上了‌‌“辩论赛后遗症‌‌”。我不再参加辩论赛了,可是生活里所有的问题好像都成了我的辩题,只要被我揪住,我一定要辩出个是非对错。

我条件反射式地质疑、反驳、寻找漏洞,我攻击、诡辩,总想压别人一筹。我仗着小聪明仗着口齿伶俐,总是不依不饶、咄咄逼人,就像一只好斗的公鸡,一定要把对方逼到墙角才肯罢休。

可惜,当时的我根本没发现自己有多讨厌。

我们应该为了真正的知识而讨论,而不应该为了压倒他人而讨论。好的沟通应该是:‌‌“可以清晰并坚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不用攻击和防卫。‌‌”

没有人喜欢被质疑、被反对、被攻击、被逼着认错。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不仅不是真正的思想交流,还是职场和亲密关系的杀手。

每一次吵架都是对感情的消耗,结果在一起的日子给对方制造的痛苦比幸福还多。所以在亲密关系里,总想着战胜对方,吵赢对方,证明自己正确对方理亏,只会换来双输局面。

这种喜欢占上风的欲望,却让我们遗忘了沟通真正的目的,遗忘了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东西。

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他人,是情商最低的行为。

如果你碰到这样一个人,在不伤害原则的情况下,不妨把无谓的胜利让给对方。懂得在恰当的时候认输,也是一种智慧。

关于人际交往,30岁之前必须拎得清这几件事,因为年纪越大,越没人会原谅你的拎不清。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