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疯狂科学家这样测试母爱的必要

一般人看来,实验动物最惨的下场莫过于沦为手术台上的解剖样品,或是服下效果不明的药物,死于非命。

但事实上,动物最怕的或许不该是生理实验,而是心理学实验。

身体上的伤害生或死就是一刀的事。

然而心理的创伤却能伴随一生,让它们懂得什么叫做生不如死。

在上个世纪,就有一位名为哈洛比较心理学家,用残忍的手段摧毁了几代恒河猴的一生。

靠着这些牺牲了的猴子,他从学术界的无名小卒,一跃成为美国最炽手可热的科学家。

他对恒河猴所做的一切,毫无疑问是残酷的,也一直备受争议。

因此他也被列入20世纪最残忍的科学家之一,是PETA(善待动物组织)最讨厌的心理学家。

然而,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能这么残忍地对待那些猴子时,他总是直截了当地说:我鄙视猫、讨厌狗,更别说是猴子了,我对这些实验动物毫无感情。

而且耐人寻味的是,这个冷酷的实验竟与‌‌“‌‌”有关,并彻底颠覆今后的育儿方法。

哈利·哈洛(Harry Harlow)与猴子的接触,是偶然也属必然。

1930年,他从斯坦福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后,便被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聘为教授。

那个年代,心理学正经历着从纯理论的学科转变成为‌‌“真正的科学‌‌”的阶段。

通过控制环境和变量,老鼠是最常被用于实验、研究学习行为的动物。

例如我们熟悉的斯金纳,便是以研究老鼠出身并成名。

而我们的主角哈洛的老本行,也是研究老鼠。

但好巧不巧,哈洛刚当上教授,学校就把原来的老鼠实验室给移除了。

迫于无奈,他也只能重新物色新的实验动物。

那时他就发现,动物园中的猴子,可比怎么教都不会的老鼠要聪明得多。

所以他才在一座废弃厂房中,建起了一座灵长类动物的实验室,从此与猴子结缘。

刚开始哈洛博士只是想研究猴子的学习行为,但很快便出现了一个让他费解的现象。

那时为了防止猴子生病传染,他特意将刚出生不久的小猴子与母亲分开,并实行一猴一笼的隔离喂养

这种饲养方式也叫做产妇剥夺,意在让灵长类动物早日适应逆境(有争议的)。

哈洛本人也认为这种环境下成长的猴子,要比自然条件下更健壮。

然而这些幼猴们是吃住无忧了,但哈洛却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极其不对劲。

它们经常性地目空一切神情呆滞地望向远方,还特别喜欢吮手指

当哈洛重新把小猴子们聚在一起,它们竟手足无措地不懂得如何相处。

除此之外,这些幼猴无一例外的对铺在笼中的毛巾产生了强烈的依恋

它们喜欢抱着毛巾,或者用毛巾裹住自己。

而且当哈洛想换掉脏掉的毛巾时,猴子们都产生了剧烈的反应,四处乱窜并尖叫

种情形让哈洛感到非常奇怪,这不科学啊!

因为当时主流的心理学认为‌‌“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是对营养物质的一种回报‌‌”

而且要在母亲解决了子代更重要需求(比如饥饿饥渴避免痛苦等)的前提下,婴儿才会对母亲产生依恋的情感。

这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中重要的理论——需求减降论

而且那时候许多育儿专家都警告父母,千万不能溺爱孩子。

例如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华生(Watson John)就在他1928年的畅销书中,罗列了温情过剩导致婴儿成年后的各种问题。

他提议,尽量少的亲吻和拥抱孩子,更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的大腿上。

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最多只能握一下手或亲一下额头。

这就是统治了一代美国育儿实践的‌‌“哭声免疫法‌‌”思想。

如果这个育儿方式是错误的,那该有多少人类小孩受到伤害?

带着这些疑问,哈洛设置了一些列实验。

他给猴子们制作了两种类型的‌‌“‌‌”妈妈:一个是用铁丝网制成的‌‌“铁丝妈妈‌‌”,另一个则是覆盖着软垫的‌‌“绒布妈妈‌‌”

这两个妈妈的身体除了大小相同以外,其内部都装有能提供热量的温暖灯泡。

但不同的是,‌‌“铁丝妈妈‌”的胸前会装有一个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装置,而‌‌“绒布妈妈‌‌”则没有。

如果传统的需求减降论是正确的话,幼猴们肯定会对有奶的‌‌“铁丝妈妈‌‌”产生依恋。

因为只有它胸前的奶瓶,这才能解决最重要的需求——饥渴

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是的,‌‌“铁丝妈妈‌‌”失宠了。

刚开始,所有幼猴都会与两只人工母猴有接触。

但过了最初几天的调适期后,这些刚出生不久的小猴子,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没有乳汁的‌‌“绒布妈妈‌‌”。

只有当感到饥饿时,小猴子们才会爬到‌‌“铁丝妈妈‌‌”身上一小会。

一吃饱,它们便迅速地回到‌‌“绒布妈妈‌‌”的身边。

后面哈洛还设置了第二个实验,他把一些能够制造巨响、造型可怕的敲鼓机器人放进笼中。

他想看看在惊吓之下,小猴子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当时小猴子们果然被面前的‌‌“怪物‌‌”吓得大惊失色,并毫不犹豫地奔向‌‌“绒布妈妈‌‌”,用尽力气抱紧她。

就像能从‌‌“绒布妈妈‌‌”身上寻得保护与安慰一样,小猴子们都慢慢平静了下来。

即使是一出生就只跟‌‌“铁线妈妈‌‌”待过的猴子,也会优先地选择‌‌“绒布妈妈‌‌”。

而且就算把‌‌“绒布妈妈‌‌”拿走,这些小猴子也不会选择喂养它长大的‌‌“铁丝妈妈‌‌”。

它们反而是趴在窗口上眼巴巴地看着‌‌“绒布妈妈‌‌”,或是直接蜷缩在地上直瑟瑟发抖。

这个经典的实验直接证明了,爱的一种重要变量是‌‌“触感‌‌”,与有无食物来源无关

这个实验,在我们今日看来仿佛有点多此一举,因为谁都知道要多给婴儿关爱。

但在那个年代,哈洛的实验却真实地带来了一次育儿概念的改革。

这与过去倡导的只要喂饱孩子就行,‌‌“不要溺爱宝宝‌”的育儿概念是完全相悖的。

身体上的亲昵与接触,对婴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例如前文提到的担忧母爱过度的约翰·华生,就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贯彻自己的理念,让他们戒断‌‌“母爱‌”

然而真应了那句‌‌“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华生的3个孩子成年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他们多次试图自杀,大儿子才30岁就自杀身亡。

如果没有哈洛的实验,这种错误的育儿理念将会一直错下去,多少婴儿的人生被毁更是不得而知。

在哈洛发表了声明之后,许多孤儿院、社会服务机构和家庭都不同程度地调整育儿方式。

例如现在医生就知道,新生婴儿一出生最好就拿到母亲怀中,而不是一直扔在保育箱。

而孤儿院也懂得,给孩子喂奶最好还要抱起弃婴,多与他们互动。

然而,哈洛的残酷实验可没那么快结束,猴子们也没那么快得到解脱。

因为实验的几年后,哈洛发现那群在人工母猴陪伴下长大的小猴子,无一例外都出现了反常的性格。

当哈洛把这些猴子移除隔离的笼子,放归正常的群居生活中,它们几乎无法与其他猴子相处。

除了呈现出明显的孤僻、抑郁和自闭等症状外,有的猴子甚至出现了强烈的自残性攻击性

它们会对周围一切抱有敌意,还经常啃咬自己的手臂,血流不止都不愿意停下,有的猴子甚至将整只手臂都咬下。

此外这些猴子中,所有的公猴都失去了交配能力,有超过一半的母猴不能正常交配。

然而看着这些痛不欲生的猴子,哈洛想到的却是另一个更残忍的实验——它们是否具备养育后代的能力?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童年有创伤的母猴并不愿意交配,怎么为人母?

就算是把经验丰富的公猴放进去,母猴们也会拼命抵抗,使公猴满身是伤不得不认怂。

于是,哈洛便给它们特制了一个‌‌“强暴架‌‌”

在霸王硬上弓的情况下,这些母猴纷纷受孕,最后共产下了20只幼崽。

然而,这些母猴中有7只对自己孩子表现冷漠、脐带剪短后便不再理睬小猴;

8只则极其暴力地殴打、虐待自己的孩子;

4只更是残忍地杀死幼猴,其中一只幼猴是头骨直接被咬碎死亡;

这20只母猴中,只有一只是极其笨拙地尝试着给自己孩子喂奶。

这个实验结果如果类比到人类身上,结论几乎是绝望的。

仿佛像遗传一样,那些从未曾得到过母爱的人,也被证明了缺乏感情能力去抚养后代。

*参考资料

劳伦·斯莱特.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Z].2007.5

Harry Harlow.Wikipedia.2017.10.16

居维宁.‌‌“恒河猴‌‌”的研究[J].科技导报.1980.01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