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抢房时代结束,现在进入抢股时代

最近的楼市和股市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楼市呈现出惨淡的景象。在刚刚过去的10月,全国主要城市的商品房成交面积减少了38%,金九银十的传统已被打破。而整个2017年,房市的情况也很冷清,以北京为例,成交面积在今年前三季度已累积下降超70%,另外几个一线城市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与此相反,中国的股市却有不一样的表现。虽说大盘还没有出现2015年那次牛市的暴涨,但投资者追涨热门股,某些股票一票难求的势头已经开始显现。当然,一切只是刚刚开始显现而已,还很难说会形成一种大趋势。不过,我们是否可以推测说,过去的抢房时代已经结束,现在即将进入抢股的时代?

一、股市“一九现象”的背后:本质仍然是国情问题

从茅台股今年由300多涨到超过680,到360借壳江南嘉捷上市后股价暴涨;从腾讯控股在今年的港股一枝独秀领涨,到阅文集团上市后首日股价猛飙90%,中国股市的造富盛宴或许才刚刚开始。人们也隐隐感到,背后蕴含的那股神秘的推力,似乎要把今后的股市打造成当年的楼市,成为社会财富的最大蓄水池。

不过,“楼市惨淡的背后,股市一定向好”这种理论恐怕只是缺乏科学依据的猜测或者愿望。实际上,自2016年以来,中国股市的“两极分化”情况已经非常严重。有人将其形容为“一九现象”,即不足一成的大户占据绝对多的财富,九成以上的中小散户占极少财富,他们构成了中国股市个人投资者队伍的基本面貌。这个现象,也是中国股市多年以来的现实。

早在2007年,中国证券业协会就出版过一个报告:个人投资者投资规模在10万元以下的约占调查总数的25%,资金规模在50万元以下的约占总数的70%;而根据申银万国2016年的报告,目前中国个人投资者中超过75%账户市值在10万元人民币以内。

对比之下,十年以来中国股市的“一九现象”并没有因为股票市场的财富效益而减弱,反而更加严重了。

多年来保持不变的“一九现象”深刻地印证了中国股票市场的“中国国情”:个人投资者人数众多,但个人的实力有限。换言之,中国的股市实际上的万家是实力雄厚的机构,玩死散户必然是长期的趋势。这呼应着中国股市今年以来的现实:少数超级蓝筹股持续创新高,而其他90%的股票持续下跌。

而中国股市的“一九现象”格局又是和上市公司的游戏规则相关联的。由于中国股市独特的审核制,对于公司上市前的审核十分严格,而一旦上市之后,对于公司报表的审核和交易的监督又非常松散。在这“一紧一松”之间,大有文章。

由于严格的审核造成上市困难,因此长期以来市场中股票供应不足,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一旦有较好的投资标的出现,就会出现哄抢,造成估值偏离合理水平。

我们从市盈率就可以看出来,像茅台这样的股票市盈率来到35以上你也不会觉得特别高,还会继续追涨,因为还有市盈率远远高于它的股票(例如中石油)。而上证的平均市盈率又是非常之低,与之形成明显的对比。

高市盈率也就意味着市场的高泡沫,因此,不管是优质资产还是劣质资产,都打破头都想要涌进来。花费高成本涌进来以后,作弊的代价极小而利益极大。这直接抬高了已上市公司的“壳资源”价值,同时也完全可以解释,中国股市的借壳上市和炒壳现象为何如此混乱。

据统计,2008年借壳上市的平均壳费只需要0.35亿元,到四年后的2012年,平均壳费上涨到2.68亿元,又过了四年,到2016年,壳价格已经被炒到了匪夷所思的高度,一个壳公司随便就是三四十亿的价格,过不了几个月甚至又会再涨到七八十亿,即使如此,仍然哄抢者趋之若鹜。所以说,除了炒房,炒壳在近十年来也是一桩一本万利的生意。

而根据一篇研究的统计,在借壳上市的公司之中,32.8%为房地产企业,26.8%为金融虚拟行业。地产金融占了约60%。从“谁是最有钱买壳的土豪”这个问题的答案中,我们能很明显的发现,地产金融不但不差钱,而且也的确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支柱行业。

当然,作为监管部门而言,“严上市”是为了巨大的寻租收益,“轻监管”是为了更大的市场利益。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股票市场中参与的人互摸口袋。但实力弱的显然摸不过实力强的,于是,久而久之,市场被善于摸口袋的人玩成了“一九行情”的市场。

有人会说:腾讯、阅文、恒大等等不都在港股上市吗,“一九现象”是否也适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千万别忘了一件事:港股内地化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两者的参照性越来越大。去年的A/H股溢价比中最低是医疗、金融、消费品,而内地股市此后涨得最厉害的就包括金融和医疗类。陆港之间,互为风向标,迟早也会合流。

二、“孩童市场”vs“大妈市场”:恐慌性抢股即将到来?

股市中好的投资标的本来就不多,与此同时,楼市的投资价值又在日益流失。这使得人们开始更加疯狂的去争抢股市中回报率高的投资标的,不论其价格多高,只要有利好的市场咨询,大家都会去疯抢。这种几乎有些带有恐慌性的争抢投资标的,并不是个好现象。

在分析美国股市的牛市时,美国的财经分析员有时会使用一个词“孩童市场”(kids market),意思是说美国的普通投资者过于乐观,对市场抱有一种天真的看多心态,这有可能造成巨大的股市泡沫。然而,在今天的中国,尽管投资者们对于实体经济和股市都表达了某种信心,但这种乐观的投资心态形成了一种“大妈市场”。

何谓“大妈市场”呢?大家都知道中国大妈,满世界制造泡沫,一窝蜂的买,不问青红皂白就是有钱任性。其实,背后的原因还是因为两个字——恐慌。不知道拿手上的钱怎么投资保值,再加上无知者无畏的天性,于是只能疯狂。这就是“大妈市场”的本质:看似有钱任性出手霸气,其实是恐慌无知,异常脆弱。

是什么力量把普通凡人投资者变成了“中国大妈”?原因是投资市场出现的资产荒,越是没有好项目就越只能单一投资,而单一投资做得越多,风险就越集中,恐慌情绪就越大。如此循环往复。

实际上,从经济学角度并不存在什么资产荒,根据市场价格的机制,只要价格合适,总能将资产的需求和资产的供给匹配上。所谓资产荒,实际上只是因为经济不好,造成整个社会的高收益、低风险的资产变少而已。

对于投资者来说,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资产可以配置,而是意味着配置比例严重失调。就好像过去普通人资产配置中不动产占据过高的畸形比例(超过80%),从而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今天的股市,在孕育机会的同时也在酝酿着风险。

总的来说,这种风险是来源于:中国的投资市场本质上是一个“一夜情”的市场。国际资本赚个短线就开溜,不作长期停留,这种“一夜情”的经济有几分当年“拉美化”的意思。

我们从资本的流向来看,中美这两大经济体之间的对比很明显,2008年至今美国的资本流向通常是随着经济周期而变动,正向和负向流动交替发生,而从更长期的历史来看,也符合此周期规律。但是中国的资本流向则与此相反。从2000年到2017年第一季度,除了极个别的时间段资本是正向流入,其余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向外流出。

这代表什么?这代表中国的市场投机性非常重,几乎等于赌场,上得快跌得也快。资金在短期赚了一笔后,纷纷就会流出去做所谓的“全球资配”。自去年开始,海外的基金、理财产品、保险都成为了投资者重要的投资选项,此外,众筹金融P2P等产品也成为投资的新选择。总之,在国内利差收窄的情形下,寻求新的投资增长点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

不过,现如今的外汇管理和海外投资管理变得十分严苛,P2P等金融创新风险过大,房地产和实体经济似乎又增长乏力,于是人们的目光又回到了股市上面。

虽然工行的《2017年大类资产展望》当中把A股列为“可能出现大级别反弹”的类型,但是,目前中国上市公司负债端的高成本与收益端的低回报依然不匹配,使得迅速寻找到优良的投资标的成为了人们“恐慌”的缘由。

及时抢到股的人暗自庆幸,没抢到的人望着不断升高的股价叹息。在这个实体经济阳痿、虚拟经济吃伟哥的时代,只有抢到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