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为什麽德国人跟台湾人比起来更在意整齐的市容

有句俗话说:「第一印象没有第二次机会」。这句话不仅适用在人身上,对於城市和国家而言也是如此。
 
游客对台湾的第一印象是什麽?我常常去桃园机场帮从来没来过台湾的德国观光客接机。离开现代的航厦,搭上公车或捷运时,我常警告他们:「在你们眼里,很多房子的状况很糟糕。不过别惊讶,这并不代表什麽。」
 
车程中,首先看到房子零星坐落在工厂和稻田之间,等到接近台北都会区时,它们近到彷佛伸手便能碰到。黄金岁月早已逝去的住宅区:发黑的水泥墙,布满灰色污垢的瓷砖,生锈的铁窗,不再透明的玻璃。「这里可不是贫民窟」,我总是跟客人解释着:「里面住的都是普通人,而且室内可看起来完全不同。」
 
我在台湾住的时间长到可以不用非黑即白的态度来评断事物。「没有比较好,没有比较坏,只是单纯的不一样」是一句我觉得很理性丶游客适用的指导原则。我知道有种种因素让台湾市容看起来这样,而且不同地方的人对事情优先顺序的看法也大不相同。
 
为什麽台湾看起来像是个第三世界国家?
 
尽管台湾早已是个享有西方世界生活水准,富裕的工业国家,但是对许多欧洲来的游客,像是德国人,台湾给他们的第一印象就像是个第三世界国家,却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游客在很短的时间後也察觉到这个印象是骗人的,但这个感觉就是会产生。台湾的居民愿意付出这个代价吗?对他们而言什麽才是优先事项?这只有他们能够自己决定。
 
德国的成长环境影响了我的想法和美感。而且德国文化从小就给人灌输对外保持体面很重要的观念。居家环境要整齐,街道和城市要清洁。在我长大的乡下,大部分的人拥有自己的地,对许多人而言,精心照料草坪和花园也是如此。「这看起来是什麽德性!」,如果有人没有按照当地标准行事,这就是邻居会说的话。要是谁没有好好整理花园或是外墙,一定也会荒废公寓,甚至过着堕落的生活,不可能是个「井然有序的人」。有时候我们德国人一定也很夸张。
 
在台湾,我觉得这种外在和内在的连结没有那麽重要。很多人觉得房子的外观一点也不重要,但他们却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居家整洁和室内装潢。去欧洲或日本度假时,他们拍下美丽建筑物的照片。等回到台湾後,他们却耸耸肩表示:「这已经没有办法了。」
 
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到底是什麽原因,能让台湾人愿意回家时穿越不雅观的巷道,或是往窗外探头就看到肮脏的墙壁?真的没有办法做任何改变吗?
 
台湾的气候常常被点名:又热,又潮湿,城市里还充满着摩托车和汽车的废气。谁要是清理磁砖,或是重新粉刷水泥墙,可能享受不到一年,脏污便又找上门来。这说得倒也没错。但是前一段时间在新加坡让我大吃一惊。那里比台湾更热,更潮湿。但是几乎所有的建筑物,包括比较老旧的住宅区,看起来都非常乾净整洁。好好地粉刷真的可以来奇迹般的效果。是因为新加坡的粉刷工使用特别的油漆?还是他们有什麽秘诀?想在台湾认真地美化城市,可以先从这里着手。台湾的油漆制造商和粉刷工一定很高兴。
 
另一个常被提到的理由:现在开始改变已经太晚了。台湾经济奇迹和建筑热潮过去五十年之後,当然有成千上万老旧的混凝土平房林立在市里,现在开始做小型维修好像也没有意义。这个说法背後抱持「都市更新」的希望:拆掉老房子,重新盖美观的高楼。但问题在於新的建筑还是得好好维持才能保持亮丽的外表。尤其很多八零及九零年代的房子已经明显地有损坏的痕迹。难道要一直恶性循环下去?台湾被政府和部分居民当作临时住所,只有临时建设的时间也早已过去!
 
为什麽没有人觉得自己该负责?
 
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人觉得自己该为这件事负责,而且也没有人愿意帮别人付钱。在德国,房屋所有权法适用於所有拥有不同公寓所有人的房子。里面明确地规定房子的哪些部分属於共同持有:例如外墙,屋顶,供热系统或是窗户。每个产权所有者都必须一起负责维持这些地方。每个月,他们缴一笔钱到所谓的「维修基金」,从里面支付修缮费用。如果要整修屋顶,一楼的屋主也要一起付钱。如果超过一半以上的屋主决定要粉刷外墙,每个人都必须一起平摊费用。没有屋主可以随便加装格格不入的窗户,把冷气机挂在外墙,甚至把阳台改建成密闭空间。当然也会产生争执,或是有人没缴维修基金的时候。但在一个运作良善的所有人团体里,这些共同的义务能够让每个人长远获利。
 
在台湾,我也发现有类似的法令,但这只针对新建筑以及有电梯和警卫的大型社区。绝大多数占据市区,四到五层楼高的混凝土平房的屋主几乎可以为所欲。有些人一方面极力争取额外的小空间,胡乱地在建筑物外墙镶嵌上大相径庭的窗笼和门檐,另一方面却没有人觉得把房子看成一个整体来维持,是他的任务。
我既能够了解这个想法,但也很觉得惊讶。跟德国人比起来,台湾人不是更把房子看成哪一天能够以越多越好的利润卖出的投资吗?一栋位於维护良善,建材合格房子的公寓,不需要哪天花上大笔维修费,不是能够带来更好的价钱?还是屋主们都心存侥幸,抱着都更的念头,等房子被拆掉之後,换一栋新建高楼里的公寓?台湾房地产市场的这一面我还真的不了解。
 
不整齐的城市,或是台湾的文化?
 
英语「Pride of ownership」用来形容屋主特别用心照顾整理自己的房子。台湾人也对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但城市的外观似乎变成他们的绊脚石。日本杂志《Brutus》封面最近开启了讨论议题。它用一张台南知名小吃街的照片当作台湾报导的封面。这张照片可以从台湾任何一个城市里拍摄:乱七八糟的街容,路边停满摩托车,一团混乱,再正常不过。每个只要在台湾长时间生活过的人,都会习惯的景象。但是现在用一张这麽真实的照片,在外国呈现「典型的台湾」,明显地引起一些人的不满。有人认为,台湾的问题只有在丢脸丢到国外之後,才会被认真讨论。
 
但至少台南市市长赖清德觉得杂志在选择图片时,尊重了台湾文化。我也能够理解他的看法。事实上,对我和其他融入台湾的欧洲人而言,城市里色彩缤纷,有时候狂野的一面非常迷人。在台湾漫游城市的大街小巷,就是比在德国还来得多变有趣,例如因为那些许多仅仅一墙之隔,大不相同的小店面。手工业者丶自营商店丶餐厅丶修车厂,在它们之中或是楼上则是住家——许多在台湾自然不过的景象,直到最近在欧洲市中心才又被认为值得保存下来。拥有这项特质的都市地区,现在变成最热门的地段。
 
我认为,在台湾要更新或是「整理」都市,绝对不应该摧毁这个根深蒂固的组合。如果在市中心里出现一栋用围墙丶警卫室和暗色玻璃把自己和四周环境隔绝的摩天大楼公寓,就算看起来再怎麽高级,还是丧失了生活品质。行政机关应当让新盖建筑的一楼重新变成租金合理的小店面,来当作建筑许可的条件。
 
哪里是模范地区?
 
当然也有很成功的例子。在台南,我觉得是孔庙以东的地区,在台北则是迪化街那一带。保存历史建筑,美化战後建筑,谨慎地让新建筑融入市景——我想这可能是成功的秘诀。一开始针对特定地区运用,之後逐渐扩散。只要屋主愿意,且行政机关必须树立明确规定丶鼓励自发行动以及制裁违规行为。
 
另外,我个人认为铁皮屋顶和霓虹灯都不是大问题。反正从下面也看不到屋顶,而且如果霓虹灯不是正好在像迪化街一带的老城区出现,事实上它们可以为街道授予一些「典型台湾味」。真正令人困扰,又不美观的是那些凌乱的电线。乱七八糟地牵在外墙上,真的可以把每栋房子毁容。从这个地方下手,让自己房子的电线排布整齐,也许不失为一个让美化市容开始的办法。
 
谁必须推动计画?
 
一些东西可以由上头规定,但不是全部。台湾市容只有在越来越多的居民发觉「生活在一个更美丽的环境不只可能,而且值得」,才有可能全面改变。文学教授许又方在一篇评论中写道:唯有尊重人文的文明行为或建置,才配称为「文化」,「环境脏乱完全是不尊重人文的行径。」台湾必须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文化与生活相得益彰,要不然台湾永远不可能成为进步的国家。
 
我不会使用这麽激烈的口吻。我觉得台湾已经很先进,而且也看见许多激励人心的发展。对国家越来越自豪的心态以及对生活品质的意识转变可以互相促进成长。台湾人已经完成了这麽多事情。他们只要愿意,一定可以整理市容,同时保存让城市与众不同的地方。不是因为给国外访客的第一印象,而是为了自己。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