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如何得体优雅地参与热点讨论

我现在越来越不爱参与各种热点的讨论,因为——太累了。

你看,薛之谦半夜4:19宣布复合,到早上9点你的手机上已经有一大堆订阅号关于此事的推送,图文并茂,全方位多角度,有事实有评论——这样的速度想想就恐怖。

现在的公众号竞争激烈,这是被逼出来的。

过去路透美联法新各大通讯社争分夺秒地抢新闻,遇到重大新闻时能比竞争对手早一秒发出消息就足以载入史册,但是那样的胜利多少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荣誉。

和传统媒体相比,社交媒体最大的不同是必须激发读者的转发欲,只有转发的人多了,阅读量才会高。

除了内容本身以外,时间也是决定读者是不是转发的关键因素。同样一件事,别人在第一个公众号那里看到转发了,就不会再有兴趣转发第二个公众号的文章。

谁最先推送谁就抢占了流量的高地,一篇文章推送时间比别人早几分钟,造成的效果可能是100万阅读量和几万阅读量的区别。这样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催化了中国媒体人的创作力,把竞争带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追热点累的另一个原因,是现在看新闻得具备侦探和记者的材料收集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同时还要有菜市场大叔大妈那样对八卦和细节永无止境的热情和兴趣。

传统媒体的年代,做一个热点新闻的关注者是一件很省心的事情。

那时,通常一个值得讨论的社会事件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已经是由专业的报纸杂志记者写成的长篇报道,或者是电视记者做好的深度调查。

事情的来龙去脉,当事各方的说法,全都有,甚至连结论都已经摆好了。

不负责任的记者和虚假事实的报道当然有,但媒体的公信力是通过长期报道逐步建立起来的,总有一些经过时间筛选后值得我们信任的媒体留下来。

现在不行了,一个热点事件往往首先在社交媒体爆出来,我们每个人最先接触到的都只是一些只鳞半爪的碎片信息。

然后慢慢地,才会有各方面的信息逐渐浮现出来。

你首先得一天天跟着,实时更新,收集齐所有的碎片;然后你还得甄别信息的真假,剔除那些无关紧要的信息,过滤居心叵测的人放出的噪音和谣言;最后你得把这些碎片,一点点地拼凑在一起,才能得出一个大致的全貌。

这个过程耗心耗力,不光是技术活,还是体力活。如果想弄清楚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和是非曲直,不投入点时间精力进去是不可能的。

对于那些不专业的记者来说,反倒是省心了,每天守在网上总结一下网友的发现和评论,就可以拼出一整版文章。事情拖得越久越好,还能多攒几篇稿出来。

老实说,大多数热点新闻和话题本身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过上一年半年,五年十年,你可能就把当初热烈关注过的某件事彻底遗忘了,它们在你的人生里不会激起多少波澜,也不会留下任何回音。

如果你纯粹为了关注而关注,那看再多的新闻也没有多少好处,还不如把这些时间花在读一本好书或者看一部好电影上。

但是这并不是说热点新闻就不值得去关注,关键是:

要学会鉴别和取舍值得关注的热点新闻;

不光要鉴别哪些新闻值得关注,还要鉴别一个新闻里哪个点值得关注;

找到值得关注的角度以后,还要注意好讨论的分寸,尽量优雅得体。

分享我的几点经验:

第一,不要纠结于偶发性的个例和个案。

也不要纠结那些细枝末节个体经历,多关注那些具有普遍性借鉴意义、涉及到制度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比如这两个星期非常热门的榆林产妇跳楼事件,一开始讨论的焦点竟然是:跳楼产妇的丈夫,是不是一个不爱老婆、只把她当成生育工具的渣男?她的婆婆,是不是自私冷血,有没有不让她做剖腹产?

正反双方争得口沫横飞,随之又衍生出各种感叹感慨,一个原本涉及生死的严肃事件,就这样被消解掉了原本的意义,变成了一出八点档肥皂剧。

这样的讨论,我觉得就是有点失焦的。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探讨一下:女性能不能掌握自己的生育权?

或者,未来如何保证医院能够按照产妇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剖腹产还是顺产?如何做好产妇的心理工作、及时纾解她们的不安情绪?

这样的讨论就有意义了很多,讨论的姿态也好看了很多。

第二,不要轻易下结论。

每一次热点事件,都会不断地有新的信息浮现出来,时不时就会出现反转。所以别急,让子弹飞一会儿,等信息比较全面以后再做出自己的判断也不迟。

还是拿榆林产妇事件来说。不是说那个丈夫是不是渣男这件事不重要——搞清楚丈夫和婆婆有没有坚持实施顺产,对于找出事件的责任方当然非常重要。

但是,关键是我们所有人都远远地坐在事发地几千几万公里以外的电脑前,根本无法还原十几天前的医院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造成问题的责任到底出在哪里?还是留给专业的记者和权威部门去做调查,明确了基本的事实以后,我们再来发表观点也不迟。

第三,随时准备清空自己的固有偏见和判断。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确认性偏见‌‌”,confirmation bias,意思是如果你一旦相信一个东西,就会不断地去寻找支持自己这个理论或者假设的证据。

而对于那些和你的判断相悖的证据,你就会选择性地排除和忽略——这个动作完全是下意识的,你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么做,是狡猾的大脑自行做的决定。

所以往往,当新的信息浮现出来以后,正反双方往往都从中各取所需,看到自己想要看的一面,从而陷入了‌‌“信者恒信疑者恒疑‌‌”的怪圈。

很多坚持认为产妇丈夫是渣男的人就是如此,为了支持自己的结论,他们所认定的很多证据,其实都是捕风捉影的臆想猜测,经不起推敲——比如说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没有哭,还把老婆称为产妇,所以他一定不爱老婆,一定是把老婆当成了生育工具。

如果你是一个爱真理爱真相的人,那就应该警惕自己的大脑替你做出的判断,随时修正自己的固有偏见。

英语里有句话叫‌‌“be part of the solutionnot part of the problem‌‌”

很多人纠结于细枝末节,匆匆忙忙地下结论,有了新的信息以后仍然固执己见不肯修正原来的错误认知——这样争得再起劲也不过是图一时口舌之快,不但提供不了任何解决方案,反而造成了更多的问题。

所以,请牢记你参与讨论的目的不是要做道德评判,不是为了揪出责任人做集体审判,而是为了找到解决方案,防止类似的事情发生。

如果你是新闻的爱好者,如果你热衷于参与热点事件的讨论,不妨试试我说的这三点——挖掘更深层次的意义,不轻易下结论,随时清空自己的偏见。对你自己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思维和脑力训练,长期坚持必有裨益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