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我们仨》里的婚姻智慧

这周入手了这本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装桢很有意思。淡橘色的软皮封面,除了清爽的三个黑色手写体的‌‌“我们仨‌‌”,只浅浅地印着一家三口之间的昵称,显得很有几分可爱。

周一晚上就一口气把它看完了。之所以到今天才来敲下自己的一点感受,是因为里面有很多值得回味感受的点。比如说写眷恋的这段话,看过的书友应该都有印象: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再比如这一句低低的叹息:‌‌“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短暂相聚固然甜蜜,但这又意味着长久分离,到底是快刀斩乱麻还是抽丝剥茧般依依不舍,对于每一个作此抉择的人怕是都是一样的万般痛苦,书中满含割舍不断的亲情、爱情让每一位读者都深陷其中,感慨不已。

但我最想说一说的,其实是这本书中展现出来的婚姻之道。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结合,属于一见钟情。但和同样一见钟情的徐志摩与陆小曼那轰轰烈烈却惨淡收场的爱情不同,他们的感情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中被酿成了醇厚的老酒。钱钟书先生曾经引用英国传记作家的一段话来形容他们的婚姻:‌‌“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那么,为什么他们的婚姻可以如此美好呢?就这本书来说,我找到了这几个原因。

一、志趣相投

两位先生同样都是文学大家。他们夫妇二者懂得英、法、意等多国语言,翻译众多文学着作,他们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禄,都是单纯温和,不与人起纷争,只求得安心、专心地做做学问的人。

杨绛先生提到:‌‌“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一对同样豁达的眷侣立时浮于我们眼前。想像一下,夫妻两个,如果一个为人宽厚,一个万事计较,即使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被称为互补,但日子久了,总会互相有些不满的吧?这种不满如果无法排解,或许就成了婚姻的地雷。

他们不仅在人生观、价值观上高度一致,而且也有很多共同爱好,这就使得他们的婚姻一开始就比较默契。

比如说文中有一处就写道:‌‌“我爱读诗,中文诗,西文诗都喜欢,也喜欢和他一起谈诗论诗。我们常常一同背诗。我们发现,我们如果把某一字忘了,左凑右凑凑不上,那个字准是全诗最欠妥贴的字,妥贴的字有黏性,忘不了。‌‌”两个诗歌爱好者凑在一起,古井中外的诗歌浩如烟海,仅此一项就够他们每天有融洽的日常交流了,怎么会和一些没有共同话题的夫妻一样成为怨偶呢?

再如夫妻俩在牛津时就开始的每天出门‌‌“探险‌‌”。这种在日常散步中观察世间百态、发觉生活中的新鲜事、好玩之处,不正是我们现在一直在提倡的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么?如果夫妻俩的其中一个没有这样轻松的心态,夫妻日常还会这么融洽么?

二、欣赏对方

全书我觉得特别触动我的一段话在这里:‌‌“他立即睁开眼,眼睛睁得好大。没了眼镜,可以看到他的眼皮双得很美,只是面容显得十分憔悴。他放心地叫了声‌‌”季康,阿圆‌‌“,声音很微弱,然后苦着脸,断断续续地诉苦……‌‌”

读到的那一刻,我就觉得天哪,这是要多爱对方,多懂欣赏爱人,才会觉得已经八十多岁的老伴的双眼皮很美呀。而事实上像这样的地方文中出现了不止一处。

比如杨绛怀孕时,钱钟书就对杨绛说了:‌‌“我不要儿子,我只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杨绛对于‌‌“像我‌‌”却并不满意,因为她想要的是一个像丈夫的女儿。简直是虐狗的最高级别,对不对!

他们是真正地发自内心地欣赏对方。而当伴侣在你眼中是这般闪闪发光的时候,你们的婚姻还会不幸福么?

三、互相包容

当然,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再完美的人也会有缺点。这时候,就需要两个人互相包容对方了。

书中提到,杨绛怀孕住院那段时间,钱钟书只能一个人过日子。他每次到产院探望的时候,经常苦着脸和杨绛说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他把房东的台灯打翻了,束手无策……作为一个正处于情绪波动期的孕妇,杨绛却仍然能够温柔地安抚丈夫,告诉他:‌‌“没关系,我有办法。‌‌”

再比如当他们回国后,关于丈夫的工作产生了分歧。杨绛希望丈夫留在自己和孩子所在的城市,珍惜清华的这份工作。可是孝顺的钱钟书这时却被父亲要求前往蓝田,和他一起工作。虽然内心也有情绪,但杨绛并没有就此和丈夫争吵。她清楚地知道‌‌“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他反抗父母。‌‌”而后当她发现丈夫夹在自己和父母之间左右为难时。她的心里又只剩下对丈夫的同情了。她怜惜丈夫的苦楚,能够理解他在这件事情上最终不符合自己心思的决定。

既然是互相包容,那钱钟书自然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比如工作地点这件事后,自觉对不住妻子的钱钟书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给杨绛写信就很勤快。还特地为她记下详细的日记。这样,两个人虽然身不在一处,心却仍然在一起。

在英国留学时,杨绛对在寄宿家庭的生活不满意,找了新的房子。夫妻俩搬进去之后,体谅不会做饭的妻子自此就要开始学着料理两个人的饮食。入住新居的第一天‌‌“拙手笨脚‌‌”的钱钟书就大显身手。一个人做好早餐,用一只床上用餐的小桌把早餐直端到还在梦乡里的妻子的床前。我就问你这是不是偶像剧中的经典桥段!而且从此之后的几十年里,两个人独处的时候,除了钱钟书生病的时候,每天的早饭总是他为杨绛做的。

杨绛与钱钟书的婚姻智慧,我相信对现今的每一对夫妻都是有用的。对我们这种还没有对象的单身狗,也颇有择偶上启示,不是么?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