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普京专权体制的历史基础

犹豫了好一会才决定推介《二手时代》这本大部头著作。不是因为书不好看或没有价值。相反,著名记者阿历塞维奇写下了史诗式的报道,既有新闻的真实性,文字(即使翻译后)也优美细腻,完全是报道文学典范。

犹豫是因它彷佛没完没了的长篇悲剧故事,每个访问充满血肉感触,有的教人不寒而栗,有的教人摇头叹息。看着看着心情禁不住沉郁起来,只觉俄罗斯这片土地是人世间悲苦的汇流处,每个角落,每个时代都在上演着悲剧。

其中一节题为〈一段爱情故事〉,访问的是一位49岁的女音乐家。她说俄罗斯的男人都是受难者,“他们全都带着创伤,不管创伤是来自战场、监狱或是劳改营。”她结婚的时候,其他人跟她说:“你可不能伤害他,他在战争中被冻掉了双脚。”

然后丈夫死了,她遇上了另一个从劳改营活着回来的男人,他极度狐独,偶尔说一下劳改营小事,例如:一个男孩想逃出劳改营,守卫射中他的头部,把尸体丢在木板房外故意展示给所有人看。大家很快就不再看不再理会。对任何人与事漠不关心是他没有在劳改营发疯的原因。

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开放来临,以为好日子到来,谁知又是妄想;极少数人富起来,其他人努力放弃乌托邦换来的不是新外套和皮革靴子,而是把仅有的家当如书本赶紧拿到杂货摊换取一袋快要发芽的薯仔!

总之,对受访者来说每一次胜利之后是更大的挫折、失望与高压,胜利的果实只有少数人享有,其他人则要继续牺牲,“胜利”没有带来美丽新世界,反而是更赤裸裸的剥削与不公平,还要附送弱肉强食的森林定律与黑帮横行的无法无天。

的确,俄国历史是一页又一页的痛苦,理想一次又一次幻灭。1917年推翻沙皇暴政,以土地、面包、和平争取到俄国农民的支持,成就了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政权,还说要在地上建立人人平等的乌托邦。可先来的是内战,然后是高层内斗,并蔓延到全个社会,从上到下,从工厂到农庄都变成斗争场地,无数人被判定为“人民敌人”被送到极地劳改,大部份人一去不返。

经历波折  轻蔑民主

接着德国入侵,俄罗斯人称为卫国战争。史太林以人海战术成功阻挡德军进攻,代价是2,000多万人死亡,国家进一步化为控制一切的极权体制,俄国人没有得到“解放”。

好不容易戈尔巴乔夫上台,他想让socialism with a human face。但很快改革、开放变成无政府状态,旧的规条瓦解,没有人有能力重建新的秩序,有办法、敢冒险的人抢占共党流出来的资源,成为巨富大亨。一般人不管是专家、知识分子还是工人连维生也有困难,不少人还被黑帮赶出莫斯科,流离失所。以下一句话最能概括当时俄罗斯人的感觉:“他们(老百姓)以为将要生活在美国德国一样的国家,其实是生活在哥伦比亚。”

经历过这样的起落波折,见识过理想幻灭,大部份人对什么政治理想:自由、民主、人权变得轻蔑及cynical。也因此,不管外间怎样批评普京,多数俄罗斯人仍然支持他。对他们来说,普京至少带来了秩序、稳定,令俄国不再是哥伦比亚。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