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日常生活、工作就是最好的修炼

有朋友经常因为生活与工作压力而倍感焦虑,甚至患上了轻度的忧郁症,常常沉默寡言,郁郁寡欢。他对生活与工作都有不同程度的抗拒心理,但是,一谈到他喜欢的事情,就喜形于色,眉飞色舞,这说明一个人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来做是多么重要。入错行的问题,不仅仅是男人的事情,女人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但是许多人在择业的时候,都是缺乏指导的,从来没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读书的时候,在应试教育指导下,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总是鼓励学生选择那些高大上的大学,以便为学校的升学率争光。但是,那些高大上的大学的专业不一定是符合自己的专业兴趣的,但是,毕业之后找工作,又常常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密切相关。这样高考所选的大学与专业竟然又成了自己人生中扣下的第一个纽扣,第一个纽扣扣错了,接下来第二个纽扣、第三、第四直到最后一个纽扣都跟着错。人生当然不是这样刻板的,但是一般情况下,那第一个纽扣确实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人有许多选择都是有前因后果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

怎样判断你的职业专业选择对路了?就是这个专业,这个职业,你做起来,能够调动你的所有潜能,能够激发你的所有热情,能够让你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的这种专业、这种职业,就是选择对了。如果一个专业,一份职业,只是让你按部就班地应付日常工作,上班就只是盼望着下班,开学就盼望着放假,这个过程只是像机器人那样亦步亦趋地按照指令与程序去运作,而毫无生命的温度与热情,那么,这个专业、这个职业肯定是选择错误了。

这个时候,要突破就会非常艰难,不但专业的进步难,而且工作的过程也很痛苦。所以,年轻的时候,培养兴趣,发现自我,形成自己的个性,追求自己的理想,确实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的教育,常常是在世俗的功利下把学生的学业与职业误导到了一个深渊。

我曾经认识一个女生,在广东省的一个重点名牌中学就读。本来她是非常聪明的,而且有自己的专业兴趣和人生梦想。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她的班主任替她偷偷地把她的志愿改了,把她填的广州的一间大学里她喜欢的专业,换成了北京的一间名牌大学她不喜欢的专业,结果由于优秀的成绩她被录取了。但接下来整个学习过程都非常痛苦,也非常抗拒。她非常不喜欢她所学的专业,最后竟然没有能够毕业。接下来的人生之路是可想而知的,十多年过去了,一直挣扎到现在,都不知道接下来自己将怎样过下来,回想起来她都是满腔的愤怒,对母校一点好感也没有了。

现在有许多的修炼培训班,说明生活和工作中痛苦的人还真是不少。然而,真正的修炼是不必逃避生活,放下工作的。相反,我以为最好的修炼就是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一个人最好的修炼方式就是满腔热情地生活和工作。

每天一睁开眼,就展现自己无限的魅力,满脸笑容,充满自信,精力充沛,热情洋溢。从生活中体验幸福感,从工作中体验成就感,不要怕那些琐碎的生活小事,不要怕工作成就不大,但凡有一点滴的进步,有一点滴的成就,日积月累,不求奇迹发生,只求感受与体验的欣喜,这个过程就是充满幸福与爱意的。人不必为没有发生的事情去忧郁,只管活好当下的分分秒秒,做好眼前的点点滴滴,这就是一种满足。把生活过好,把事情做好,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修炼。

世界上其实并不存在一个桃花源式的美好境地让你去修炼,逃避生活与脱离社会并不是最好的修炼方式。古人说的小隐隐于山,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人暂时逃避繁琐,暂时回避矛盾,那是可以的,作为调节心理的方式也未尝不可尝试一下,但是,这终究不是最好解决问题的方式。最好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把平凡的工作做出出色的成就来。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克服一个个难题的过程。那些肉身虽然已经成长为成年,但是心理还处于幼儿阶段的人,其实就是在面对困难,面对成长障碍的时候,没有能力,没有勇气,没有坚毅的品格与执着的精神去克服这些障碍,导致自己一直不能够在精神品格与心理上得到相应的成长,一个社会存在着大量的巨婴是可怕的,那是因为他们不断地被剥夺了成长的机会。我们每一个自信心的提升,都是因为做成了从前不能够做好的事情,哪怕这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

记得我小时候,第一次学会了系鞋带、穿衣服,立即就感觉自己能干多了,从此打开了自己的生命能量,为自己扣下了第一个纽扣。父母让孩子学会尝试,品尝失败与错误的滋味是多么重要,包办代替只会让孩子丧失成长的机会。我对于电脑数字的感觉是比较迟钝的。直到30岁了我才开始第一次接触电脑,开始了第一次去学用键盘输入打字。开始练习的时候,十个手指僵硬得发痛,练习个半小时候,手掌都不能够伸直,几次都想放弃,但是,我坚持下来,而且还学会了五笔输入法,这个技能的熟练使用,使我在写作的时候节省了许多时间,数千字的文稿,个把小时就可以打出来,而且错误极少。

我小时候有恐高症,恐高到了什么程度呢?就是妈妈抱着我走路,我都会觉得惊怵不已。学会骑自行车,别的孩子只需要三天,我却花了三年时间,主要用来克服恐高心理障碍。在这三年时间里,我两次因为骑车而遭遇车祸,两次住院,但是,我终究还是学会了骑自行车,从此信心满满。

我近50岁才开始学开汽车,也是因为从前有恐车症的原因,小时候坐车都不敢坐前排,车开动的时候不敢在高速的汽车里看外面的风景,那些飞速移动的风景常常令我头晕目眩,心理崩溃,但是,我学汽车只用了一个半月就拿到了驾照。学会开车之后人生中的自信心又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对于孩子来说,所谓教育就是帮助他克服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困难,让他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与进步感。人生中每一个自信,都不是单纯靠鼓励就可以获得的,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进步,让他在做成一件件事情的过程,获得自己的能量感。空喊的自信不会凭空而到,必须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中获得。人生中每遇到一个难题,都是提升的机会,每一个危机,都是成长的机会。

如果这个难题,这个危机,你克服了,你就进步了,如果你逃避了,那么当时看起来会很轻松,但是过后,那个失败感,那个挫折感所带来的阴影并不会自然过去。唯有战胜自己,才能够赢得未来。所以,我不太喜欢有人动辄借用佛教用语说,凡事放下就好,凡事放下就轻松了。是的,放下了,逃避了现实,回避了矛盾暂时确实会感觉轻松,但是随即而来的是那种软弱无能感和终身遗憾感。

中国人在孔子的影响下,遇事逃避的心态是非常不好的一种文化基因。所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道不行乘浮桴于海”,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缺乏积极担当的心态。即使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如果一种民族文化的精神态度也是遇到麻烦就逃避,遇到困难就绕道,总想着留给下一代去解决,以为自己不能够解决,下一代下几代的人就会更为聪明一些。孰不知,前辈们因为害怕困难,害怕麻烦而留下的不仅是烂摊子,而且还有这种轻言放弃,不敢亮剑,不敢硬碰硬的文化传统。

孔子也许没有想到,当年自己选择逃避,动辄“乘浮桴于海”的选择直接导致了中国人那逃避式的精神人格文化的诞生。今天的移民潮,或多或少都是不敢面对困难而作出的选择,而且这些人在中国多是精英,多是做出了一定的成就和业绩的人,而且多是占据了大量优质资源的中国人。他们的逃避,留下的是百孔千疮的中国。面对贪腐和污染不是想办法去解决,而是自己选择移民,一走了之。还美其名曰:“山不过来,我自己过去。”

说到底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幸福也是一个过程,但是幸福的人生不可能是在温室里获得的,人生的意义在于折腾。什么时候你不想折腾了,你这也懒得做,那也懒得动了,生命也就快走到尽头了。

让自己动起来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个平凡人,日常生活与日常工作就是一个人最好的修炼平台。做事本身也就是学会做人。离开了做事,其实就无法体现做人的必要。假如一个人在深山老林里,只有他自己一个人,这并不存在做人不做人的问题。学会做人就是学会与他人一起合作做事。离开了做事,做人就剩下装神弄鬼,剩下了装逼。合作做事的过程,最能够从内心里修炼自己。

比如,你要学会平等相处,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待人以礼,学会合作共赢,学会诚实守信,真诚相待,学会认真负责,学会敬业乐业,学会一丝不苟等等,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你人的品格作了最好的修炼。儒家文化总喜欢脱离实际的事务去谈做人,而且喜欢说“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这是不符合现实与逻辑的,你不与人合作做事,那个做人怎样去学会?

如果像孟子所说的那样,学会做人就是修养品性,就是养自己的浩然之气,那个吹吹牛皮,通过用装逼的方式,去增强一些牛逼感是可以的,但是千万不要当真。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具体可感的,生活与工作都是平凡繁琐的,唯有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去拥抱的时候,那些平凡的繁琐事情才会有充满生命的灵性,才会有生命的温度与热情。生命是丰满充盈的,生活才会是美滋滋的,那个工作才会有一种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你乐此不疲,幸福一生。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