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光有幸福是不够的,还必须勇敢,有良知

刚刚度过自己112岁的周有光老人,在北京仙逝。他每年的生日都会成为一个文化事件,看到他老人家又长一岁,大家都又开心一些。从今之后,人们对他就只有怀念了。

如今,每个孩子在开始学的时候,都要使用汉语拼音,我们应该让孩子们知道,这种拼音法,是周有关研发出来的。

周有光的晚年,以敢说话著称,他留给世人的文集,也值得大家好好阅读。他晚年作为知识分子的思考,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周有光,一生‌‌“有光‌‌”,这光是什么呢?恐怕就是智慧。总结一个人的人生智慧,有点像心灵鸡汤,让人反感,但是也许很少有人能够像周有光那样,有真正的智慧供我们借鉴。

上世纪30年代初,周有光和合肥四姊妹中的老二张允和结婚。张允和是四姐妹中最强势的一个,周有光给她的情书,洋洋洒洒几页纸,核心只是说自己很穷,恐怕不能给她幸福。她的回信简洁有力:幸福要靠自己争取。他们的婚姻不被人看好,但是在这一信念的激励下,他们一起走了70年。抗日战争时期,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小禾在6岁时得病早夭,儿子晓平也被弹片击伤,就是这种自己争取幸福的信念把他们从濒临崩溃的情绪中拯救过来。痛苦时,周有光一度很接近基督教,但最后没能发展为信仰,他仍然要在尘世中寻找幸福。

张允和对他另一个希望是‌‌“不做官,不碰政治‌‌”,这句话在此后的漫长人生中,对他有一种保护作用,也是他们夫妻幸福的关键。50年代反右,张允和受到冲击,周有光就让她回家,不去上班了,以后更激烈的运动来了,反而没有受到太大冲击。

1946年,担任银行高管的周有光被派往纽约工作。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去普林斯顿大学和爱因斯坦聊天。两个人的知识领域完全不同,但是他记得爱因斯坦告诉他:人与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对业余时间的利用。每天几小时,长期坚持,一个人往往可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当时,银行家周有光业余时间在搞拼音方案,他教一个美国人学汉语,就自己编了一个拼音教材。他发现,拼音是汉字和英文之间的一个桥梁。周游世界后回国,他回到上海市,仍负责金融工作。但是,上世纪50年代,搞金融工作是很危险的,他的一个同事就因为压力自杀了。这时,他被召到北京搞拼音方案,业余爱好岂止是成就了他,简直就是救了他。

周有光是常州人,在常州图书馆一楼大厅,有三座雕塑:瞿秋白,赵元任,周有光。他们都是常州人,瞿秋白搞过汉字拉丁化,赵元任更是世界范围内的语言学家。周有光在纽约时,张允和去听赵元任的课,周有光也跟着请教。周有光出身在比较普通的家庭,父亲虽然曾中举,但在考进士的路上受到惊吓,就回家办私塾了,又娶了二房,家里不宽裕,周有光随母亲到苏州生活。他考上圣约翰大学,连学费都没有,还是姐姐室友的母亲出手,卖了一皮箱的嫁妆,他才得以入学。

上世纪50年代,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设计者,80年代开始,他就开始用打字机进行写作。90年代,他是第一批电脑的使用者。网络时代,他上网看帖子,看到自己喜欢的文章,还会找到作者聊一聊。他还买了智能手机,但是眼睛不好,由保姆帮他使用。电脑写作给了他相当大的自由,也让他在晚年写了大量文字。在晚年,他越来越越通透,越来越勇敢,成为中国最有名的知识分子之一。

周有光的晚年,光彩夺目,他超越了自己语言学家的身份,在多个领域发言,重申常识。之后,他从一个专家转变为一个心怀天下的‌‌“启蒙思想家‌‌”,到100岁,仍然笔耕不辍,确实是值得我辈学习的。100岁后的他,在思想上至少比90%的中国人都年轻,他对21世纪的忧思,值得我们每个人都认真学习。

两年前,95岁的出版家曾彦修出书,找周有光题字,周有光写了四个字给他:‌‌“良知未泯‌‌”。这是一个109岁的人对一个95岁的人的评价,恐怕也是周有光对自己的评价。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