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马钊教授谈美国的“中国热”是否真有那么热

奥巴马政府时期美中关系的重要层面之一,是美中人文交流,其主要内容就是教育与文化交流。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和工作,美国高校到中国合作办学,成为近年来美中两国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内容。奥巴马总统2009年提出“十万强”计划,计划派遣十万名美国学生赴中国留学;2014年奥巴马总统又提出了“百万强”计划,争取在2020年实现100万美国学生学习中文。一时间,中国许多媒体纷纷报道:美国掀起了“中国热”和“中文热”。美国真的掀起了“中国热”和“中文热”吗?美国学生如何看待政府推动的文化交流?美国高校在中国发展面临何种机会和挑战?美国东部时间12月29日美国之音VOA卫视《美国观察》邀请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马钊博士就这些问题分享他的看法:

美国高校的“中国热”有不同的体现

马钊博士表示,美国的高校数量很多,大致可以分为研究型大学和教育型大学,还有公立和私立的区分。“中国热”实际上有不同的体现。在美国的教育型以及公立大学,中国研究和以前相比的确有很大的进步,可以说在过去十年有一个大跃进。研究型大学的中国研究深度在加强,授课从原来传统的中文、历史向更深度的法律、政治、社会、人类等这些方向发展。但实际上现在和2008年相比,美国高校选修中文专业和关注中国的学生生源是有所下降的,并没有很多人所说的那么热。

美国高校“中国热”降温和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降温有关

马钊认为,美国高校对中国的关注之所以出现起伏,从大方面来看,中国热的兴起主要是2008年北京召开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作为主要推手形成的。但是外媒对中国的报道很多,所以引起美国学生的关注和兴趣。2010年以后,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降温,负面报道增加,这就导致美国大学和美国学生对中国的关注度下降。另外也有语言学习坚持难度的问题。因此,马钊表示,他不认为存在什么中国热,只能说目前的状况是对中国研究和中文学习在回归理性和现实。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