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治霾失败反映改革方向错误

过去一个星期,超过五亿中国人饱受雾霾天的折腾,看到他们无助的面容,就如一阵凉气直扑心里。

还记得新一届政府上场时其中一项施政承诺,就是给国民一口新鲜的空气,但三年过去,成效如何,国民有目共睹。观乎中央治霾的措施,其实跟整个改革一脉相承,就是治霾先治官,中央派出不同种类的工作组,走遍大陆每一角落,要每一个地方官宣示对中央环保政策的绝对服从,当然这类工作组的宣传效果相当了得,地方官用尽一切方法,迎合钦差大臣的要求,口里喊着中央领导人最爱听的口号,工厂里尽是超豪华的减排装置,燃料是用上最上等的货色。可是工作组人数始终有限,每到一处地方,最多只能停留三数天,其余日子,地方政府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减排设施长时间闲置,白天不排,黑夜就乌烟冲天。中央根据污染数据考察政绩,可是监测站造假相当普遍,数据绝不靠谱。

以政治运动的方式治官,是半世纪前的土法,在现代社会里起不了作用,以中国人口之巨、官僚体系之臃肿,再多上万个工作组,也是杯水车薪。

维稳与环保相结合

其实任何重大政策,除了政府本身,也必需得到民众的配合,才能得出最大的效果,现在处理环境问题最致命之处,就是反其道而行。就是不论中央或地方政府,都名正言顺地把环保问题与维稳思维相结合。

近几年,在公安部的严密控制下,国内环保组织的声音几近绝迹,环保人士频密被公安约谈,警告他们不能“以环保之名制造社会不稳定”,再加上严格限制他们跟外国组织的联系,令大部分环保团体几乎处于半瘫痪状态。

最叫人绝望的,是年中湖南长沙民间环保组织曙光环保公益发展中心负责人刘曙,突然被警方以“泄漏反间谍工作的国家秘密”为由拘留,理由是她向外透露了官方的污染数据。

连那么贴地的民生事情,都被冠上政治罪名,全民对污染问题集体被噤声是必然的结果。事实上,最近半年,不论官方或地方的新闻媒体,已绝少把环保议题放在显要位置,记者亦被勒令停止揭发跟环保丑闻相关的新闻,资深的调查组记者成为媒体裁员的首选。

治霾的失败,其实可以反映出中南海施政的盲点,一切改革都是由上而下,自以为政府具有无限权力,统揽一切,另一方面,就是对人民的高度不信任,认定民间任何自发性动作都是社会不稳的源头。就是因为政府从上到下这一套老旧的思维模式,把所有非政治性的政策都扣上了维稳目标。这套思维方式不改,改革最终能否成功,永远是一个疑问。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