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抗战中的苏制SB2中型轰炸机(5/8)

SB2轰炸机的新威胁——日军新式战斗机的威胁、苏制轰炸机落后的技术

1938年6月武汉会战爆发。此时经过半年激烈战争的消耗,中国空军飞机从300多架减少到200架,但SB2轰炸机由于它的快速,损失并不大。

整个武汉会战期间,SB2轰炸机尽全力出击,不但轰炸日军地面部队,日军机场,更多的是沿着长江水道轰炸日军军用船只。

会战期间,SB2轰炸机炸沉日军军用船只23艘,炸伤67艘,严重阻碍了日本舰队的推进。日军舰队在本来2天就可以走完的江段,花费了整整2个多月时间。SB2轰炸机的战果相当不错。

不过,武汉会战期间,SB2轰炸机开始遭遇了一个较大的威胁,就是著名的陆军中岛97式战斗机。

相比川崎95式战斗机、三菱96式战斗机,日本陆军最新式的中岛97式战斗机的速度较高,为460公里/小时,比SB2轰炸机高出40公里/小时。

这样一来,如果两机遭遇,SB2轰炸机就不太容易依靠速度摆脱敌人,反而会被97式战斗机追上反复攻击。虽然中岛97战斗机也只有2挺7.7毫米机枪,但毕竟它可以近距离攻击SB2轰炸机。SB2轰炸机是一种中型轰炸机,虽然有一定防御能力,但还是有限的,装甲板仅仅装在最关键的部位,飞机大部分地方都是硬铝材料,对付不了子弹的长时间反复攻击。

所以,SB2轰炸机如果在低空轰炸后遭遇97式战斗机,就相当危险。

这样一来,SB2轰炸机被迫改变以往的战术。

SB2轰炸机为了躲避97式战斗机,将以往2000到4000米高度上升到7500米以上。因为中岛97式的发动机比较落后,只能在中低空作战,超过7500米,该战斗机的速度会有很大下降,追不上SB2轰炸机了。

只是,新的问题就来了。SB2轰炸机是一种比较落后的苏联轰炸机,它的后续型号安装了供氧设备,但给中国的早期型号却并没有。超3000米高度,由于氧气逐渐稀薄,机组人员就会开始缺氧。

人一旦缺氧,就会头晕、恶心、昏昏欲睡、失去判断力和反应力,严重的就会昏迷、甚至死亡。

无奈之下,SB2轰炸机机组成员只得找来一些氧气面具和供养设备充数。这些都是中国空军从以往轰炸机的零件中拼凑出来的。

遗憾的是,由于是临时找来的,这些设备都很落后,根本不能全程供氧,只能维持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苏联和中国飞行员只能得到阶段性供氧,到飞行员缺氧非常严重的时候才吸一些,缓解一下。

缺氧是一种很可怕的折磨,有过高原经历的人都知道,一些在西藏驻扎的解放军新兵甚至因此自杀。而中苏飞行员没有任何办法,完全靠意志力硬撑。

飞行员斯柳萨列夫回忆说:……尽管与规定不符,我们通常只打开一半氧气阀门,以延长飞机在高空的时间。我本人在1938 年8 月18 日攻击湖口附近一个舰艇编队时,只打开三分之一氧气阀门,返航时被高炮破片切断氧气管,失去了知觉。一个小时后飞机降至6,500 至7,000 时我才有一点知觉,此时燃料已用尽,只能迫降,机组生还,飞机被毁。

缺氧还只是一个方面,SB2轰炸机比较落后,没有增压设备,飞机也不密封,不能在高空保证温度。

所以一旦爬升到3000米以上,飞机内部就会急剧降温。到7500米的时候,飞机比地面温度竟然低40度,往往都在零下10度以下。此时飞行员的衣服和头发都会结冰,手脚稍有不慎就会冻伤。

缺点还有不少,诸如苏制无线电台很落后,经常出现联络中断,而且信号不保密,日军可以窃听,甚至通过电台下达假命令。很多SB2轰炸机飞行员飞行期间,根本就不打开无线电台,而是通过跟随领队的长机作战。如果长机被击落或者找不到,其余的SB2轰炸机就难以作战,只能立即返航。

1941 年9 月23 日,中国第一大队大队长顾兆祥率领第一和第二大队联合编队轰炸洞庭湖附近日军阵地,因为他的座机出现故障无法继续飞行,导致整个编队解体,作战使命夭折,在混乱中很多飞机迷航迫降。

苏制飞机没有什么定位设备,而德军在1937年已经装备先进的定位设备。所以SB2轰炸机经常出现迷航现象,甚至找不到要降落的机场。这可不是小事,经常要付出机毁人亡的代价。

一个编队的12 架SB 在云中迷失航向。四散的轰炸机无法自行定位,只能迫降在不同地点,指挥官赫留金为此遭受处罚,幸好飞机只受到轻微的损害。

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毕竟7500米的高空对于SB2轰炸机是非常安全的,即便是先进的中岛97式战斗机也很难击落它们。

SB2轰炸机仍然坚定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在中国战场的每个战役中出现,尽力的对地面轰炸,作为空中炮兵使用。

昙花一现的DB3中型轰炸机轰炸武汉日本空军基地

虽然SB2轰炸机有着很好的作战能力,但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航程太近。

SB2轰炸机的航程不到1000公里,这远远低于世界主流的中型轰炸机,这种航程让它在中国基本只能轰炸我方机场所在的省份,顶多是邻近省份,难以覆盖较大的地区。而中国战场的战线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横跨都有5000公里以上距离,可见SB2是无法覆盖的。

所以说,SB2轰炸机实际上基本就是一种战场近距离的战术轰炸机,难以对敌人较远的纵深目标进行轰炸。

这自然是不行的,因为无法对敌人产生太大的打击,大不了敌人将一线容易被轰炸的目标转移到二线即可。

在中国方面的一再要求下,苏联又提供了一小批更先进的DB3 中型轰炸机。

DB3 中型轰炸机和SB2中型轰炸机几乎同时诞生,也是1936年,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伊留申设计局的杰作。前者更为先进,DB3中型轰炸机和它的改进型伊尔4中型轰炸机(伊尔4轰炸机生产了5200架),也是苏联在苏德战争时期唯一的远程轰炸力量,在苏德战争初期就曾经轰炸过柏林,所以苏联一直没有提供给我们。

DB3 中型轰炸机的各方面性能,比SB2中型轰炸机强了很多,诸如航程高达3800公里,速度高达430公里/小时,载弹量1吨多。代价是,该飞机的重量提高到8吨,比SB2中型轰炸机重3吨以上,相对来说比较笨重。

这种中型轰炸机生产了1600多架,在1939年逐步被改进型伊留申的伊尔4轰炸机所取代。由于有更先进的伊尔4轰炸机出现,所以苏联人觉得给中国一些老旧飞机也没有什么关系,在1939年提供给了我们一小批,到1941年苏联人离开的时候,一共给了我们24架。

这种轰炸机在中国,并不是作为中型轰炸机使用,而是作为重型轰炸机使用的,主要执行一些远距离的特殊轰炸任务,甚至可以说是战略轰炸任务,就像后来中美联合空军装备的B24解放者重型轰炸机一样。

DB3轰炸机在中国作为SB2轰炸机的弥补,一般用于轰炸SB2轰炸机航程不能达到的地域,诸如1939年末的武汉。

此次武汉大轰炸,几乎是DB3轰炸机唯一一次辉煌战果了。

由于武汉早在一年前沦陷,日军已经将这里建设成华中地区最主要的空军基地,驻扎了200多架飞机。从重庆飞到武汉的距离大约是900多公里,刚好是SB2轰炸机的极限。关键在于,以雾都著称的重庆一线天气情况不佳,很容易出现飞机迷航,无法降落的情况。所以让SB2轰炸机去执行这个任务,即便成功完成,返航时候只要超过30分钟无法降落,必定是机毁人亡的悲剧。经过中国空军高层和苏联援华空军顾问多次研究,认为还是使用先进的DB3中型轰炸机比较保险,毕竟它的航程高达3800公里,可以多滞空几个小时之久。

所以,此次任务就留给了DB3中型轰炸机。

初出茅庐的DB3轰炸机披挂上阵,突袭武汉机场。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