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曾经统一繁荣的欧元区要结束了?

今年峰会的焦点,似乎被欧盟与加拿大的自由贸易协议(CETA)的风波夺去了所有光芒。据德国媒体的报导,比利时的瓦隆大区议会一周前否决了谈判中的欧加自贸协议,这就意味着比利时或许无法按照原定的计划签署这一协议,整个协议都将无法生效。从地图所见,瓦隆大区在欧盟中只占极小的区域,其人口也不过360万,居然要阻挡囊括5亿欧盟人口与3500万加拿大人口的自贸协议通过,岂非螳臂挡车?

橙色区域为瓦隆大区

在这之前,CETA已酝酿7年,协议草案也已于2年前起草完毕,从此之后加拿大女贸易部长克里斯蒂弗里兰(Chrystia Freeland)就不断奔忙于欧洲各地区议会与政党之间,试图说服他们支持这一协议。不过这次,她有些意兴阑珊,终于没能闯过最后一道关卡。据说,在她宣布中断与瓦隆区政府的谈判时,差一点落泪,只甩下一句:“欧盟目前不具备签署国际协议的能力”。

瓦隆人为什么反对?说起来,这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担忧对农业带来冲击,担忧只图利大企业,担忧降低环境与伦理标准(在难民问题上,欧洲真的略显圣母光环),而根本上,他们反对自由贸易与全球化。

全球化始于何时学界尚有争论,也不是本篇关注的重点。但至少,在1980年代以来,全球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而且已然成为不可逆的潮流。与此同时,对全球化质疑的声音常常不绝于耳:我们是否已走得太前?

这件事情,倒是让笔者对欧盟的制度提出疑虑:如果一个小地方就可以左右整个欧盟的贸易政策,欧盟存在的意义为何?如果每一次与欧盟的重要谈判都要先与各个地方议会磋商,岂非不切实际?而这对近年来与欧盟走得越来越近的中国来讲,无疑有非常值得借镜的地方。

欧盟新晋成员之一的立陶宛总统抱怨称,欧盟被某国民族主义政策绑架,倒是提醒人们注意,欧盟中正在崛起的“极端势力”。纵观欧洲,右翼政党正在包括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荷兰、挪威、瑞士、丹麦、希腊、甚至德国等国的地方选举中赢得相当多的议席;这些在基因上“反欧盟”的右翼政党捷报频传,令人担忧将来欧盟会否走向分崩离析。

这些新崛起的右翼势力,在西欧有个专门的称呼“右翼民粹主义”(right-wingpopulism)。他们的基本主张就是放任自由主义和反精英化。虽然右翼政党一直存在,但人们普遍认为,近年来他们的崛起与反移民思潮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反对从伊斯兰世界的移民。由于基本的反欧盟立场,衍生出了另外一个新词“欧洲怀疑主义”(Euroscepticism)。从下图所见,他们的势力不可小觑。

图:2016年右翼政党跻身欧洲各国家议会的情况,蓝色越深代表越多。

德意志银行在2015年4月28日出了个研究报告“A profile of Europe’s populist parties:structures,strengths,potential”(勾勒欧洲民粹主义政党:结构、强项和潜力)。报告中提及,除了德国和英国的民众更关心移民问题外,其余国家却更关注失业问题。人们原本希望欧盟会带来繁荣,却没料到令有些人的生活更加糟糕。

报告在结尾展望时不讳言,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不是偶然发生,它正改变整个欧洲的政党和政治生态,令执政党变得越来越碎片化,没有一个大党可以说了算,因此沟通成本也将变得很高。简而言之,英国退欧已成事实,其他国家的不确定性也会增加。

今年的美国总统选举,常常被人们认为是威胁全球市场的一颗“定时炸弹”。有来自英国的小伙伴说,“英国脱欧并不是世界末日,特朗普当选才是。”一语玩笑道出极端主义的全球化。不要忘记了,特朗普这个大嘴巴可是时常将反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对由中国出口至美国的货物征收100%税率和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挂在嘴边。

但是笔者不得不提醒,世界末日将会没完没了。明年即将是德国大选,欧盟的主心骨默克尔是否能连任,那才是更大的不确定事件。而就目前的战况来分析,默克尔所属政党在德国地方议会选举中屡屡败阵,由她的老家失败到首都柏林,这可不是一个好消息。

闲聊中笔者曾问德国的同学:“你认为默克尔明年会当选吗?”他摇摇头:“不会。”回答得丝毫不假思索。那么问题来了,当选的人是谁呢?他会不会鉴于情势向极右势力妥协?没了英国,德国总理换人,欧盟成员国之间还能心平气和开会吗?

再继续前面的话题。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暗示,本来法律建议认为,自贸协议CETA可以不通过各个成员国的议会批准,直接在欧委会与加拿大层面签署即可,现在一定要各个议会批准,这样让协议横生枝节,实在没有必要。不过德国总理默克尔则为需经各个议会批准的协议辩护,认为这样才能在法律上“万无一失”。此“万无一失”正是道出了德国人的性格,甚或是他们的“意识形态”。

凡事都会有一体两面。当我们常常赞誉德国人做事一丝不苟时,却往往忽略了,过度的照章办事、一丝不苟,反而缺乏很多灵活性,令危机的处理有些呆板与守旧。不幸的是,德国成为了对欧盟影响力最大的国家。如今英国这个讨厌的家伙终于自己选择要滚出欧盟了,德国将来的影响力更加可想而知。

德国在处理欧盟的问题时,常常会有经典一问:我们德国可以做到,你为什么做不到?德国人奉行撙节(Austerity)政策,即一国在经济不好时,就应该勒紧裤腰带,提升税收、减少公共福利支出,从而才能获得欧盟的经济援助。这个逻辑,被严格地执行在各个发生欧债危机的国家之中。

但是这个政策的弊端也显而易见:没有新的资金投入,经济动能遭受打击,消费低迷,很多国家因此踏入长期的经济低迷。因此,那些发生财政问题的国家,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个政策的质疑,人们反对的声浪也是此起彼伏,默克尔更被妖魔化成吃人不吐骨头的大恶魔。

对此,德国人的心理也是很不平衡的。他们常常认为,我们可以做到,你为什么做不到?他们把原因归咎于一个字:懒。我曾试着询问德国老师对待外界对德国的批评有何看法,对方只是无奈耸耸肩:啊,这个,他们总要做出改变吧。言下之意,德国人没有必要为你们的生计负责,那是你们国家政府的事情。

德国的这种“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个性,对待自己人也是如此。前一段德意志银行被美国监管部门重罚(题外话,有人说这是美国为报复Apple被欧盟以逃税罪名重罚,大人的世界好复杂),总理默克尔公开表示,我们不救。虽然道理也能理解,你们仗着你们“大到不能倒”的地位,丝毫不约束自己的行为,当问题发生了叫政府给你擦屁股,最后让纳税人集体为你埋单,想得美。但真让德银倒了,到时候大家会一起倒霉吧(包括美国,所以美国也只能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另外举个例子,德国的公共厕所,全部需要付费,甚至商场里的厕所都不例外。想解决事情,要自己付出些什么。

不过细看下来,事情似乎总是有些不单纯。欧洲流传着一种说法,是德国破坏了南欧国家的经济。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也许问题的核心还是统一的货币欧元。欧元诞生后,直接拉升了南欧国家的人民收入,人们瞬间觉得哇发财了,所以一开始所有人都无比开心。可是后遗症陆续有来:由于德国工业基础发达,生产力最高,欧元汇率受到德国经济的表现影响最大。那些南欧国家收入提高了不假,可是劳动力成本也高了呀,生产力又跟不上节奏,你说谁还愿意投资设厂?而且,觉得自己很有钱的南欧人普遍增加了消费,这可对以出口为主的德国经济创造了绝佳的机会,于是银子又哗哗哗被德国人赚走了。

更加糟糕的是,当发生了经济危机,原本以为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和本国的财政政策可以独立实施,然而在实践中根本无法分开执行。这也正是欧元区统一使用欧元的基因问题。那些需要增加财政投入救经济的国家,突然发现自己没钱了;欧洲央行又不能大幅度贬值欧元,因为德国怎么可能允许欧元贬值呢?于是这样,经济走入死胡同,争议往往存在于救还是不救之中。

那些国家债台高筑,只能再向欧盟借钱,老大德国每次都要强调:借钱可以,但你给我好好改革,减福利、增税。于是恶性循环开始。所以很多人批评德国的态度:我负责制造问题,你们负责解决。通过这样的过程,德国紧紧扼住了那些国家的咽喉。所以知道真相的希特勒应该要哭晕在厕所:老子早知道这样就能拿下欧洲,何必费劲挑起二战。

这就也能解释了,为什么在德意志银行的那篇报告中,普遍欧洲国家人民担心的是失业问题。不过,问题不可能无限发展下去,大家开始反思欧元区统一货币还有没有必要存在?这就产生了欧元危机。统一市场让大家走在了一起,欧元诞生又拉近了互相之间的距离,如果欧盟小伙伴最终选择不跟你玩了,那时才是真正的危机吧?所以目前摆在欧盟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进一步融合,要么分道扬镳。

既然极端势力崛起不可逆,那就趁早学会与之相处。

注:笔者在写这篇文稿时,欧盟正于布鲁塞尔举行首脑峰会。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