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早起喝胡辣汤的时候, 什么都不想

因为一想就要回到1000年前。

胡辣汤是香料时代遗存下来的一种记忆,几乎与佛教同时传入中国,是活着的化石,喝胡辣汤的时候最好什么都不想,因为一想就要回到1000年前,怔怔地发呆好久,再回过神来,油条也软了,汤里的芡也坨了,真是煞风景。

在个人记忆的层面上,胡辣汤的价格从小时候的一块涨到两块再涨到六块,河南省省长都不知道换了几任,可见通货膨胀之永远存在。

一个河南朋友说:‌‌“母亲懒得做饭的时候,就会带我在街上喝胡辣汤,往豁口平碗里面塞上一根油条。有时候,在碗里发现小手指指甲盖那么大的一块肉,就觉得自己赚到了。‌‌”

自己到了河南,觉得天地广阔,驻马店的公路就上写着,‌‌“长沙,600公里‌‌”,在四川长大,好像路边从来见不到别省的字样,只见到广元、自贡等地名,翻不出四川这一省的手掌心。在中部平原长大的人,对世界的观感与我们不同,因为天下就摆在眼前,长沙、武汉,都是云梦大泽所在,像个酒招子一样挂在路边,随时都可以去的,你的邻人,或者里正,都是去过的,一年两三回,就不觉得是外乡。

从小看历史就惊叹秦始皇巡游怎么能跑那么远,自己走出四川就发现从陕西去其他地方很容易,没有天险,想来潼关也不那么固若金汤。5年前,还没有大兴高铁的时候,北京到成都的快车要27小时,而到武汉就只需一夜。我的寝室室友可以周末回家见女朋友,周一再回来。秦国当年六国谋士云集,秦始皇对于天下,在心理上是没有我这种裹足心理的。这是地理造成的,到广西,秦始皇就觉得已经是夷人了,因为中间有十万大山。

当然,这胡辣汤带着‌‌“胡‌‌”字,说带‌‌“胡‌‌”字的就是西域来客,立刻联想到张骞凿空,张骞带回胡椒,应该先入长安,但是胡辣汤却是由河南传到陕西去的。据《酉阳杂俎》记载,‌‌“胡椒,出摩伽陀国,呼为昧履支‌‌”,从印度来。

又有记载说张骞带回来的只是胡椒粒,并非胡椒种植法。真正胡椒兴盛是唐朝以后,我想其实可以上推至北魏,与印度佛教同时传入,佛教落脚洛阳白马寺,正可以解释为何胡辣汤只盛行于如今的河南和陕西两省。张骞带回的胡椒只是作为贵重贡品为汉家皇室珍藏,而大规模应用要推迟至佛教西来。

僧人刚开始的时候不能吃荤,这时的荤指的是植物,并不指肉类,‌‌“大蒜、葱、慈葱、兰葱、兴渠‌‌”五辛,荤就是这5种蔬菜。荤字从草头而不从肉旁,说明荤的原始意义是植物而非动物。胡椒食用之后口中无异味,且又能为肉类食物增加味道,因此在中原大行其道也是有可能的。至于梁武帝之后规定不能食肉,胡辣汤里面的芡就更重了,几乎可以当作一碗固体食用,对于信佛的人,想来是一大福音。

历史把胡辣汤兴盛的时期追溯到唐朝,一是由于唐朝是人们印象中最伟大朝代,二是因为唐朝兴东西两都,皇室来往于长安与洛阳之间,把胡辣汤带到陕西,带入了当时全国各地来长安朝觐的人的视野,有发扬光大之功。

现在的人看见胡辣汤里香料之多就要皱眉头,但唐朝皇室的喝茶法也是如此,要煎炒煮,并下入种种佐料,如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盐等,极其类似。可见皇室并不欣赏茶的味道,他们只是用此手段表示对香料的垄断,相当于沙皇的琥珀屋、汉朝的椒房,民间认为极其贵重的东西,在皇家用到滥的程度,正所谓张良建宫室法,要以物质的极大奢侈来威重天下。

在1000年之后的欧洲,法餐形成之前,整个欧洲崇尚意餐,也是因为意大利介于欧洲和奥斯曼之间,在食物中可添加大量香料,后来大航海时代,发现新的、通往东方攫取香料的商路,香料不值钱了,注重本味的法餐才崛起。可见人的味觉跟所有的道德观念一样,是培养出来的,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什么东西贵和稀有,什么东西就能成为上层社会的爱好,然后再发展出一套文化,让后世的人珍而重之,如神一样崇拜,大众的心理逻辑如此容易受影响,也是一叹。

宋朝以后,河南进入灾难频仍的时代,路边的胡辣汤,常常肉只有指甲盖大小,只是一碗勾芡加各种香料,但想一下当年香料之宝贵,又觉得胡辣汤的存在,仿佛一种遗存,穿越了千百年的历史的帷帐,从黄金时代,给我们带来一盏影影绰绰的残灯。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