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南方周末凉 炎黄春秋短

中国媒体界有个说法,南有《南方周末》,北有《炎黄春秋》,指的是坚持自由公正理念、还原历史事实真相的两本代表性报刊。但自之前《南方周末》被整肃后,现在《炎黄春秋》也要停摆了。

2013年初由于不满新年献词审查,发生的《南方周末》部分员工停工、公众声援事件,既是争取新闻自由的一次尝试,也是对刚上台的最高领导的一次测试,或者说是对宣传部门、地方当局如何管控媒体的一次挑战。最终,当局胜出,不少员工离开。报纸还在出,但已索然寡味。而当初在报社门外声援的郭飞雄等人被抓,关键的证据竟然是更换后的报社领导层出具的扰乱秩序的说明。这也成为《南方周末》接受整肃,从有限监督到全面配合的标志。

自那以后,对媒体的管控日益严厉,高潮是今年初“媒体姓党”的最高指示和“春晚”的全面政治化。对传统媒体的管控其实很简单,不管是吃补贴的党报,还是自负盈亏的市场报,因为都是党有党管,只要管住领导层,训诫、撤换就成。对复杂的网络新媒体,从业人员为了生存赚钱,自然不敢冒险。要管的就是内容和用户,前者删帖销号,后者从抓大V、抓网民,到对影响巨大、党内建言者任志强的定点铲除、告示天下。对名人都这样,普通人要么害怕不敢妄议,要么说了也没啥影响。

最后的堡垒就是北京的《炎黄春秋》。这是一个在中国找不出第二家的特殊刊物,创办于天安门后的1991年,在那个时代,可以理解为官方开启一个试探性的小窗,展示体制内的谏言和对外的开明,反正它是一个历史类、周期长的月刊,而不是更新快、面向大众的综合媒体,影响有限。

最主要的是它的创办人、管理层、顾问,都是体制内的退休高官、名人之后,如首任新闻出版署署长杜导正,曾任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的胡耀邦之子胡德平,毛泽东的秘书李锐,社科院副院长于光远等。总编、主创人员也是在新华社浸淫多年的杨继绳等人,谙熟尺度和选题、内容。所以在江、胡时代,得以存在发展20多年。

但是新领导上台后,和前两任的风格不同,对《炎黄春秋》的态度也不一样。现在全国强调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媒体一律,弘扬革命传统、主旋律、正能量,而《炎黄春秋》的还原真相、以史为鉴,就显得那么不和谐。过去在印刷媒体时代,它的影响有限。现在其他报刊都被严格管控,而它的不一样的文章却借助网络传播,自然被同行杯葛,当局不满。

新领导借助反腐和集权树立的权威,和这些隔代的体制内老同志也没有多少牵连。尽管《炎黄春秋》握有习仲勋的褒奖题词,但生物基因可遗传,政治基因不一定遗传。领导要的是服从和执行,而不是不同的声音。当其他媒体众口称颂的时候,《炎黄春秋》就显得那么如鲠在喉,急需清理。

事实上两年前就强行变更了该刊的主管单位,从由老干部把持的、因为虚化而不能对刊物有效控制的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移交到实体行政化的官方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过渡,双方虽有协定,刊物加强自我审查,主管机构给予编辑、人事和财务上的权力。但随着过去两年整个媒体管控的加剧,由于刊物坚持既有的办刊方针,在上面淡化处理的文革50周年上大做文章,最终不被容忍。主管机构派人进驻,接管一切。

原有人员自是不服,先是呼吁舆论声援,继而要打官司,最后声明停刊。但是舆论声援,也只能在社交媒体议论一番,网站和传统媒体被禁止评论。打官司有可能不受理,立案了也不会赢,中国法律并不适用党管媒体、行政办刊的情况。至于停刊,也只是单方声明,当局要的是办刊方针的改变,像其他媒体一样听话一致,外壳保留,内容变化。

未来《炎黄春秋》还会出,就像天天喊改革,民主自由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处可见一样。至于实质内容是什么,如何解读,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