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一个民工家庭的财富蒸发史

勤劳致富,这是中国的一条古训;但如今,我越来越不能相信这句话了。因为,在我的身边,已经出现了太多的‌‌“反例‌‌”——人们虽然勤俭持家,埋头苦干,却仍然在过着艰辛的生活,家人的疾病、新房的建设、子女的教育等等,任何一件稍微重大的支出事项都可能让他们深刻感受到经济上的拮据,乃至彻底陷入贫困之中。这不禁让我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沉重的问题:这些人勤劳积累起来的家庭财富是如何‌‌“蒸发‌‌”的呢?这样的问题看似宏大,却是每个中国人都能体会到的,我想通过山东老家一位堂哥W的故事来寻找答案。

W,1969年生,中学毕业后,自己摸索学习‌‌“电工‌‌”技术,成为本领域的一名熟练工;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他进入家乡附近城市的建筑工地打工,专门从事电路管线的安装工作,并尝试着自己承包工程,成为了一位‌‌“小包工头‌‌”(建筑工地电工需求量较少,因此他手下的工人一般就两三位)。由于当时建筑行业的持续繁荣,W的经济收入很可观,加上他们家人生活节约,又格外重视储蓄,所以他很快成为了村里著名的‌‌“有钱人‌‌”;但他一直有个心愿没有完成,那就是妻子能够为自己生个儿子。为了治疗夫妻二人的不孕症,W共计花费了数万元(在那时候,这个数字已经很大),直到2001年女儿的降生,他们夫妻才算是基本完成了这桩心事,并期待着‌‌“二胎‌‌”能够顺利生下儿子。

2004年,W的妻子终于怀孕二胎;然而,事情又不遂人愿,由于准生证等相关手续未能及时办好,当地政府计生部门对W妻子进行了强制性引产(据说被强制堕掉的胎儿已有六七个月),在这之后的数年时间里,W的妻子一直未能受孕。那时候,中国物价开始出现明显的快速增长趋势,所以陆续有亲朋好友劝说W:‌‌“你在银行存着那么多钱,快点建新房子吧,不然贬值了,多可惜!‌‌”由于当时还没有儿子,所以,W始终难以下决心建房(当地人大多是在儿子定亲或娶妻前夕建设新房),但他也确实深刻感受到了‌‌“存款到银行‌‌”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损失,于是他开始寻找新的理财方式,并在2005年开始参与‌‌“炒股‌‌”。据他本人介绍,在刚开始炒股的那段时间里,他赚了几千元钱,于是逐渐增加投资,但很快就陷入了连续性亏损的状态;他认为亏损是因为自己不懂金融知识,于是又被朋友介绍给专业人士,由他们代理炒股,结果又是刚赚了一些,再次陷入到了持续性亏损状态。

在2009年暑假,我回家乡探亲,W向我倾诉起了炒股的经历和感受:‌‌“进入股市这几年,我至少亏了五六万了,自己看不准行情,怪不懂这方面的知识,那些自称有‌‌‘内部信息’的专业人士帮我炒,也是亏,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先是对他一番安慰,然后就讲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果我们这些基层人都能找到知道‌‌‘内部信息’的人,那全国股民不都可以找到了吗?那些所谓的专业人士肯定是吹牛!炒股这东西,可能涉及三分运气,七分信息,真正能知道一些‌‌‘内部信息’的人都是那些大股东,小股民不可能在这方面占优势,如果你再缺少运气,亏就是必然的了,所以我建议你不要指望在股市上发财!‌‌”听了我的这番话,他表示争取早点寻找‌‌“解套‌‌”良机,彻底退出股市;但我能明显看出,他内心深处其实并不甘放弃,只是无奈之余,只好将那种‌‌“不光彩‌‌”的赌徒精神稍加掩饰罢了。果不其然,后来我就听说他一直未彻底退出股市,只是在追加投资方面谨慎了很多,亏损仍然是常态。

2010年,W夫妻俩终于有了自己的儿子,多年来的夙愿得以实现;他们更加卖力地工作赚钱,家庭收入持续提高;据邻居说,单就一项承包工程,W就从开发商那里结算出了五十多万的款项。2012年夏,我再次有机会与W见面闲谈,问及此事,他告诉我说:‌‌“前不久刚完成的这个‌‌‘活’(方言,意思即工程)确实能赚几十万,但是房子卖不出去,所以开发商没办法和我结算,准备用房子抵账,但是我不想要房子,一方面价格偏高,另一方面暂时还住不着,孩子那么小...‌‌”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果拿不到钱,那就要房子啊,总比什么也拿不到强,再说,中国房价是否会降低还不一定呢‌‌”。针对我的建议,W夫妻仍坚持认为,他们目前还不适合在城里购置楼房,因为担心将来一旦没有工作,无法承受城市的生活成本;在一种‌‌“现金为王‌‌”的思维方式主导下,W宁可慢慢讨要工程款,哪怕是数额出现缩水,也不想在城市置办房产,他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担忧导致了这个结果。

三年后的2015年,我听说W终于下决心要在村里建新房了,于是利用回家乡时间和他聊起了我对中国经济形势的认识:最近十多年来,政府为了完成国家经济增长的目标,持续实行‌‌“货币超发‌‌”的刺激政策,谁的银行存款越多,谁的财产缩水越厉害,这明显是‌‌“逼‌‌”民众增加消费;‌‌“而你这样的人只追求存款的增加,就是不想多花钱,既不在城里买房,也不在农村建房...你想呐,和政府的政策对抗还能有什么便宜可沾?现在发现了吧——当年可以买150平米房子的钱现在只能买80平左右的房子了;当年可以在村里建起三层楼的钱,现在连两层也建不起来了!‌‌”他对我的观点表示认同,明确告诉我说:‌‌“我现在存的钱也就够在村里建一栋两层楼房,在城里买一套大点的房子,可能都已经不够了!‌‌”同时,他也无奈地告诉我说:‌‌“咱老百姓没能力开工厂、办企业、投资产业,炒股又亏钱,把钱都花掉吧,又担心将来孩子读书、家人生病没钱,抓瞎,也是麻烦;把钱存银行,还是亏,真没办法!‌‌”我听他这样说,着实感觉到了中国基层民众生活的各种‌‌“不容易‌‌”和无奈。

前不久,我从电话上听老家人说,当地县政府为了空气质量达到环保标准,封锁了当地的所有砖窑,导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红砖稀缺,价格不断攀升,这极大地提高了当地民众的建房成本。也有传言说,当地县政府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县城已经建好的商品房出现了大量库存积压,为消化这些库存,故意设法阻碍农民在农村自建住房,变相逼迫他们到县城购买商品房。在这种情况下,W的建房计划只好再次搁置,而‌‌“是否到城市购房‌‌”显然还是他很难下决心的一个重大家庭决策;伴随着中国总体物价水平的持续攀升,他的存款也只能继续在银行‌‌“缩水‌‌”下去。面对W的生活状态,我总是感叹万千——他虽然已经年近半百,但至今还住在30年前建起来的旧房子里;他尽管辛苦劳作半生,也具有‌‌“一技之长‌‌”,甚至也获得了看似丰厚的劳动报酬,却没有真正享受到哪怕是一天的‌‌“现代高档‌‌”生活。也许,中国农民固有的生活方式与财富观念早已决定了他们的宿命:在不断为社会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却永远‌‌“不舍得‌‌”或者‌‌“不敢于‌‌”去好好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与物质福利。

言及至此,我想到了曾经被很多人问起过的一个棘手问题:现在怎么才能让自己的财产保值呢?我几乎总是很无奈地回答到:在这个泡沫经济的时代,好像没有可以保值的东西,中国‌‌“大妈‌‌”投资金银等贵金属,据说大多都亏;中国股市里80%的股民据说都亏损;炒房,前几年好像还有些赢利空间,但从长远看肯定也是血本无归,三四线城市的房市危机已处于爆发的前夜;所以,‌‌“有钱,能花就花吧,哪天得了大病,就等死,失业了,就准备去讨饭,在我们这样的国家,老百姓想得点便宜,好像只能是在梦里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单位有一位同事曾在加拿大留学和工作,他们夫妻回国十年之后再次前往加国,发现那里的物价竟然依旧保持当年的水平,很是惊叹,于是向身边人多次讲述起他们的这种‌‌“亲身体会‌‌”;我听后也是震惊不已,也更加理解了中国人财富不断缩水的秘密。可以认为,W的家庭财富蒸发史和人生遭遇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基层民众的生存困境——国家无信用,通过大量地超发货币将国民经济泡沫不断吹大,其国民如何能逃脱家庭财富缩水的命运呢!

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的‌‌“野蛮‌‌”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制造出严重的泡沫经济问题,很多人的所谓存款、房产其实都只是一些‌‌“虚假符号‌‌”,国人很快将要面临一场集体性的财富蒸发局面;因此,‌‌“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际上已经不是需要探讨的问题,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现代市场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来自人口增长和产业升级,而中国人口已经不可能再有明显增长,产业升级就成为了唯一的出路;但是一个很显著的事实是,社会不公(特别是不平等的市场竞争)导致社会创新动力不足,专制主义意识形态导致国民的‌‌“创新思维‌‌”萎靡不振,已经严重制约着中国新兴经济产业的崛起。在大多数行业都已经产能过剩(‌‌“做什么都不赚钱‌‌”正是直接体现)的情况下,新产业的培育如果不能顺利推进,中国的经济泡沫随时都有崩溃的危险;很显然,离开了政治体制改革和意识形态的现代转型及其带来的‌‌“创新思维‌‌”,新兴经济产业不可能被培育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问题不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就不可能得到解决,整体性的社会危机也只能是离我们越来越近;那时候也许就可以验证我经常提及的一个预言:所谓的中国模式可能是‌‌“成也经济,败也经济‌‌”——它因在30多年前开创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局面而诞生,又因30多年后再也难以创造经济辉煌而走向解体。作为当代的中国人,我们当然不希望出现这样的结果,但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毕竟是难以超越的,当一个国家企图在奴隶(帝国)制度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现代化‌‌”时,我们很难相信它能够如愿以偿。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