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为什么你不会安慰人?因为你不懂共情

前几天和我姐去饭店吃饭,本来挺高兴的事情,后来搞得很不开心。

原因就是点完菜,我们在走向自己桌子的路上,感觉到地上特别滑,差一点没摔倒。

我姐是很热心肠爱聊天的人,就问:‌‌“服务员,你家地怎么这么滑呀?‌‌”

这家饭店我们常来,其实服务员看我们都脸熟,一个女服务员走过来搭话,‌‌“我家地不滑呀。‌‌”

我姐用脚在地上蹭了几下,说:‌‌“怎么不滑,你看,好像有油的样子。‌‌”

服务员低头看了看我姐的鞋,‌‌“大姐,那是你鞋滑,我也有一双这样的鞋,特别滑……‌‌”

我姐有点不太高兴,‌‌“我这是运动鞋,都是防滑的,怎么会滑,还是地滑……‌‌”

我在一边也用鞋试了一下,‌‌“你看,我穿的皮鞋,还是滑,不是鞋的问题,是地的问题。‌‌”

服务员还在辩解:‌‌“不是地滑,就是你们鞋滑。‌‌”

我姐是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怒了,‌‌“明明地这么滑,好心提醒你们,万一摔倒客人你们不得负责任吗,还偏说鞋滑,我们一行好几个人,鞋根本都不一样!‌‌”

服务员继续犟:‌‌“本来嘛,就是鞋滑,我也有一双你那样的鞋,我知道。‌‌”

把我姐气得呦,我怎么劝都不行了,‌‌“经理,把你们经理找来!‌‌”

经理来了,‌‌“对不起,我们不是地滑,就是瓷砖有点反水。‌‌”

我姐都气乐了,‌‌“反水还不滑吗?‌‌”

我姐从来都不是对服务员颐指气使的人,可那天的对话就是怎么都气场不对,话赶话的越说火越大。

最后,这段饭吃得好堵心。其实本来不至于此,客人反映地滑,他们直接擦一下就好了,结果偏要说上一堆废话,搞得大家都不开心。

我理解,当我们提出地滑这个问题的时候,服务员否认,转移到鞋的问题上,这是她试图在安慰我们,‌‌“不要担心,你们不会因此摔倒的。‌‌”但这种否认本身,其实蕴含的潜台词是,‌‌“你的感受是不对的,你不应该这么想,你错了。‌‌”

被否认了自身感觉的我姐,当然会觉得很不舒服,‌‌“难道我还不能为我的感觉做主了吗,我就是觉得地很滑呀。‌‌”

这种站在自身的角度上,缺乏换位思考和罔顾事实的安慰,只能起到不断戳火的结果。为了捍卫自己的感受,客人只能不断作战,不肯退让。

当然,所有复杂的心理与心理之间的暗战,当事人常常无法意识到,所以各人坚持各人的立场,把本来是善意的初衷,最终变成了矛盾的焦点。

2、

婆媳有了矛盾,老婆背地里和老公抱怨,‌‌“你妈洗衣服的时候,只洗你的没洗我的,这太欺负人了吧。‌‌”

男人心里一惊,‌‌“啊,我妈真这么干了?我的妈呀,你这么做也太过分了。‌‌”

心里转的小念头可不能说出来,‌‌“不能吧,是不是我妈没看见啊?‌‌”

老婆反驳,‌‌“怎么可能,咱们俩的衣服放在一起了,而且你的衣服还在下面呢,你妈专门把我的衣服拿开,然后把你的衣服洗了。‌‌”

男人继续装傻,‌‌“那也可能是想洗,结果忘了。我妈不可能是故意的。‌‌”

老婆气哭了,‌‌“你妈就是故意的,她这么干不是一回两回了。‌‌”

男人看老婆哭了,也很心疼,赶紧安慰老婆:‌‌“她是长辈,我们能怎么办啊,你就忍着点吧。‌‌”

老婆一听就炸了,‌‌“你就知道让我忍,你妈过分你就不管管啊?‌‌”

‌‌“她是我妈,我怎么管啊?你要是心胸开阔点,不就没事了吗?‌‌”

‌‌“什么意思,你还觉得是我心胸不开阔,问题出在我身上,你妈没问题是吗?‌‌”

‌‌“我没这么说啊?‌‌”

‌‌“可你就是这个意思,我受了你妈的气,你不说安慰我,你还批评我!‌‌”

‌‌“我没有啊!‌‌”男人觉得真是冤枉,百口莫辩。

于是两口子互相都觉得不被理解,都不开心。

男人想,‌‌“女人真不可理喻,怎么越安慰脾气越大。‌‌”

女人想,‌‌“男人真是无情,根本不懂我的痛苦。‌‌”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对于很多家庭都似曾相识?最起码,在我家里常常发生,我们争论的焦点不一定是婆媳问题,也可能是我和他之间的问题,或者我对别人的某件事情感觉到不满。总之,只要是涉及到我和他表达情绪,他最喜欢的首先是解释,不停地解释。

解释的核心常常围绕着‌‌“不是你想的那样‌‌”、‌‌“你想的不对‌‌”、‌‌“他也不是故意的‌‌”、‌‌“我没有什么恶意‌‌”。每次解释来解释去都把我解释得冒火,‌‌“以后我和你抱怨谁,你就负责跟着我骂对方就行,不用解释!‌‌”

我也曾经问过他:‌‌“为什么这么喜欢不断解释?‌‌”

他说:‌‌“我害怕你伤心,所以我希望你接受我的解释,不要觉得受伤。‌‌”

但这样的做法永远不可能达到他的目的,反而把本来是和别人的矛盾转嫁到了我们之间,还不如爽爽快快地说一句,‌‌“你说的有道理,是我妈不对了‌‌”更有效果,有时候真的要的就是他的态度,无其他。

3、

迈克尔·弗朗兹·巴史克是芝加哥拉什医学院的精神病学教授,也是一位顶级的心理医生。其他心理医生在向他请教的过程中,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来访者,按照大部分人的标准,这个来访者很漂亮。但她却抱怨说自己不好看,没有魅力,你会怎么做呢?‌‌”

所有心理医生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试着去赞扬对方,‌‌“你其实非常非常有魅力‌‌”,是没有用的,对方深陷沮丧之中,缺乏自我评判的能力,没有办法面对哪怕是真实的赞美。

巴史克认为这种方式为何会无效,是因为‌‌“这就是没有理解她。‌‌”他说:‌‌“如果有人到我的办公室告诉我说他觉得沮丧,不开心,认为自己没有魅力,我是不会和他就此争论的。这个人处于痛苦之中,这才是重点。‌‌”

他会怎么做呢?他会首先认同,这种别人认为你美,而你认为自己不美的情况,是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然后他再倾听她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没有魅力,什么时候觉得自己丑,这种感觉是如此产生的等等。这种建筑在理解上的心理疏导,才是最有效的,能促使一个自信不足的人去真正的探索自我。

好的心理学家都是共情的大师,共情是理解、接纳、尊重,但不会试图抹杀和改变你所有真实的感受。

生活中,很多人的苦恼都是,‌‌“为什么我不会聊天?为什么我不会安慰人?‌‌”其实,问题很简单,那就是,你不会共情。

大多数人际关系的矛盾都是因为不懂得接纳对方的感受,当对方已经清清楚楚地在表达自己的痛苦、失望、伤心、沮丧的时候,我们想的却是与他们争辩,‌‌“你不应该这么想,这种态度是不对的‌‌”,或者,‌‌“你已经很好了,好多人还不如你呢‌‌”,缺乏共情的回应使安慰和鼓励总是错位,变成了一种令人反感的否定,仿佛在传递着一个信号,‌‌“你的感觉不应该有。‌‌”

那些感觉不到被理解的人,置身于一种无法排解的孤独之中。而易地而处,我们即他们,我们不理解一些人,然后又感觉到自己不被另外一些人理解。

只有拥有共情能力的人,会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感受,明白对方所处的处境,站在对方的需要上给出恰当的反应。这些人,就是生活中令我们稍一接触便觉得如沐春风的那种人,只可惜,谁都想遇到这种人,却谁都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成为这种人。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